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十一章殉国疑团残暴ruan弱(4/5)

惭于后世〗

然后他们双双自尽而死。对于这两位书生而言,他们已经得够多了,诚如他们的遗言所述,他们一生光明磊落,无惭于后世。

事实证明,气节决不只属于那些士大夫们,普通人也有气节。

台州的一位樵夫就是一个有气节的人,他是一个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这也很正常,因为在当时,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每天上山砍柴,然后挑到城里去卖。他卖柴从不开二价,也从不骗人。很多人买他的柴,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不应该与靖难扯上什么关系。然而他这样的一个人却在听说京城陷落后,投东湖而死。

也许有人会觉得他很傻,无论哪个皇帝登基,你不是照样砍你的柴,过你的日,但我却认为他的行为已经告诉了我们,公自在人心。

他虽是一个普通的樵夫,却心系天下,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没有办法去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抗议,投湖自尽就是他唯一的表达方式。

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英雄的,只要你有勇气。

除去文人和老百姓外,一位武将也表现了他的忠诚,此人是盛庸手下的大将张,在盛庸兵败投降后,北军也希望招降他,张笑着说:“你觉得我是一个会卖自己的人吗?”

说完毅然赴死。

是一个不起的将领,我们之前也并没有提到过他,他虽然没有什么战功,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与之相反的事,如盛庸、平安这些职业武将却全投降了朱棣。

盛庸、平安负大才,素有谋略,历经百战,却反而不如自己的下和一个普通的樵夫!诚然可叹。

【疑团】

朱允炆当然并不知臣下的这些义举,他烧毁了自己的殿,然后不知所终,于是历史上最大的疑团之一诞生了。但其实这个疑团并不是由朱允炆的失踪开始的,早在朱棣攻京城时,北军就接到了一个奇怪的命令,即不皇城,而是退守龙江驿。很明显,朱棣并不想背上杀掉自己侄的罪名,他围困皇城,给朱允炆自绝或是让位的时间。

但朱允炆的选择却乎他的意料,烧毁殿说明朱允炆并不想让位,但这位有几分骨气的侄却也没有自杀,因为在后,朱棣并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既不退位,也不自杀,那就只剩下逃跑了。

朱允炆的下落从此成了千古之谜,此事后来引起了大的反响和连锁效应,而朱允炆的逃走本就如同一侦探小说,我们将在后面对此行详细地分析,这里暂不详述。

【暴行】

朱棣终于坐上了他的宝座,他认为这是自己当之无愧的,因为他为之已经付了太多太多。多少次命悬一线,多少次功败垂成,才换来了今天的胜利和成功。

而在短时间的兴奋后,朱棣立刻意识到,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那就是清除那些反对他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于是历史上一幕罕见的暴行开演了。

朱棣首先找到的是方孝孺,他知方孝孺名满天下,而且衍早在他攻下京城之前就对他说过:“殿下攻下京城后,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你一定不能杀他!如果杀了他,天下的读书就会绝了!”

有这位军师的警告,朱棣自然不敢怠慢,他预料到方孝孺一定不会轻易投降,但他也不会想到事情居然会演变成一次破历史纪录的惨剧。

朱棣在大殿接见了方孝孺,他希望方孝孺能够为他起草诏书,其实所谓起草诏书找其他人也可以,但如果是方孝孺亲自写的,能够起到安抚天下人心等更好的作用。所以这份诏书非要方孝孺写不可。

但朱棣绝不会想到,方孝孺应召而来,并不是给他写诏书的,而是拿了言官的本领,要和朱棣来一场继位权的法律辩论。

方孝孺哭着了大殿,不理朱棣,也不行礼,朱棣十分尴尬,劝说:“先生不要这样了,我不过是仿照周公辅政而已啊。”

这句话激起了方孝孺的愤怒,他应声问:“成王在哪里?!”

“自焚死了。”

“成王的儿呢?!”

“国家要年长的君主。”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