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唐纪五十九(10/10)

如果有不懂儒家人臣礼义的武夫悍将,就可能以安定皇位为名,首先举兵发动叛;而不明白孔在《秋》中微言大义的节将大臣,也可能以清君侧为旗号,举兵发动内战。这样一来,朝廷的大政方针就由不得陛下作主,征战讨伐都于藩镇的好恶。”又说:“陛下为什么不下决心杜绝邪小人往上爬的门路,革除边那些阿谀放纵的臣僚,制止当权宦官的凌辱和威于总结历史经验,从中汲取必要的教训,引以为戒;同时和朝廷大臣一起制定周密的计划,并注意保守秘密,设地替他们的境考虑,以免遭受当权宦官的诬陷迫害。因此,我认为陛下既然已经未能在这以前有效地治理天下,也应当在今后力求到这一;既然已经未能在即位之初堂堂正正地开始亲政,也应当在今后堂堂正正地执掌朝政。如果这样,也就算是真正的奉行儒家的经典,继承祖宗所开创的宏图大业了。过去秦朝灭亡是由于皇帝横残暴,而汉朝灭亡则是由于皇帝弱无能。皇帝横残暴,则臣贼惧怕被杀,千方百计地谋害皇上;皇帝弱无能,则朝廷大权易被臣窃取,威震皇上。先帝敬宗皇帝未能汲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把可能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牙之中,而导致自被害。所以,陛下应当地总结汉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绝朝廷大权可能旁落的源。这样,不仅能够真正继承祖宗的宏图大业,而且,也可追随三皇五帝所开创的圣贤大德。”又说:“我听说过去汉元帝刚刚即位的时候,就大刀阔斧地革除朝廷弊政七十多件,励图治,内心十分虔诚,由此而获得朝廷内外对他的好赞誉。然则,没过多久,朝政却日益紊,国家日益衰败,臣日益盛,百姓日益贫困,原因在于他未能选德才兼备的大臣予以重任,以致朝廷大权落到臣手中的缘故。”又说:“陛下如果真的能够把朝廷大权还宰相掌握,把军权还大将执掌,那么,您励图治的愿望就会完全实现,您所发布的诏令就会全得到贯彻执行。”又说:“朝廷执法应当内外统一,设官任职应当名正言顺。现在,朝廷的官制区分为外官、内官,设置南衙、北司分别统辖。有人在南衙犯法,就逃往北司躲避;同一罪行在南衙被判刑,在北司却被枉法释免,以致当多门,人们不知所措。原因在于国家自从兵制度崩溃后,兵农分离,宦官执掌军权,因而对中官、外官法律不一的缘故。”又说:“现在,朝廷的兵军队,仅仅上朝时充数装装门面,禁卫六军大将不统帅兵,仅仅靠勋爵领取俸禄而已。而由宦官担任的军容使掌握军权,藩镇军将都依附于由宦官的担任的监军。宦官一旦着军装,就视文官如同仇敌,鄙视农夫如同草芥。他们在朝廷用兵伐叛时毫无谋略,而耀武扬威时却诡计多端;保卫国家时胆怯无勇,而侵掠百姓时却凶狠残暴。他们在地方钳制和欺凌节度使,在朝廷凌辱宰相,败坏法纪,搅朝政。他们倚仗掌握军权的威势,在朝廷挟制皇帝上,同时,又假借皇上的诏令,对下驾驭百官和藩镇,心怀叵测,伺机而动,牟取私利,却毫无忠义之心去为国家赴难而死的节义。朝政到这个地步,难是古代的圣王所倡导的用文武功治理天下的本意吗?”又说:“我并非不知自己毫无顾忌地抨击宦官后,必然遭受他们的打击报复,即使皇上采纳我的意见,我也难免被迫害致死。只是由于痛国家面临危机,百姓,因此,岂能看着这些丑恶的现象,为了牟取陛下的一官半职,而不闻不问呢?”

[3]闰月,丙戌朔,史宪诚奏遣其副大使唐、都知兵使亓志绍将兵二万五千趣德州讨李同捷。时宪诚助问捷,唐泣谏,且请发兵讨之;宪诚不能违。

[3]闰三月,丙戌朔(初一),史宪诚上奏朝廷说,他已派遣儿、魏博节度副大使史唐、都知兵使亓志绍率领二万五千人前往德州,讨伐李同捷。当时,史宪诚本想援助李同捷,史唐一边哭泣,一边劝阻,请求遵循朝廷命令,发兵讨伐。史宪诚无言拒绝,只好同意。

[4]甲午,贤良方正裴休、李、李甘、杜牧、植、崔、王式、崔慎由等二十二人中第,皆除官。考官左散骑常侍冯宿等见刘策,皆叹服,而畏宦官,不敢取。诏下,论嚣然称屈。谏官、御史论奏,执政抑之。李曰:“刘下第,我辈登科,能无厚颜!”乃上疏,以为:“所对策,汉、魏以来无与为比。今有司以指切左右,不敢以闻,恐忠良穷,纲纪遂绝。况臣所对不及远甚,乞回臣所授以旌直。”不报。由是不得仕于朝,终于使府御史。牧,佑之孙;植,勋之;式,起之;慎由,之玄孙也。

[4]甲午(初九),参加贤良方正科考试的考生裴休、李、李甘、杜牧、植、崔、王式、崔慎由等二十二人应试中选,都被授予官职。担任考官的左散骑常侍冯宿等人看到刘的对策后,都赞叹不绝,十分佩服他的才能和胆识,但由于惧怕宦官,而不敢录取。朝廷录取的诏书宣布后,舆论哗然,都认为刘被冤屈。谏官和御史台官员打算上奏反映,被当权宰相所制止。考生李说:“刘落选,而我们却中举了,能不到厚颜无耻吗?”于是上疏,认为:“刘对策的平,自从汉和魏以来,没有人能够和他相比。现在,考官考虑到刘的对策抨击陛下左右的亲信宦官,不敢把他的对策上报陛下,我担心这样一来,忠正贤良的读书人今后官再无指望,朝廷的法纪至此然无存。况且我的对策远不如刘,请求朝廷把授予我的官职转授给刘,作为对他的表彰。”没有得到答复。于是,刘一直未能在朝廷任职,到他去世为止,都在藩镇担任幕僚。杜牧是杜佑的孙植是勋的儿;王式是王起的儿;崔慎由是崔的玄孙。

[5]夏,六月,晋王普薨;辛酉,谥悼怀太

[5]夏季,六月,晋王李普去世。辛酉(初七),朝廷追赠谥号为悼怀太

[6] 初,萧太后幼去乡里,有弟一人;上即位,命福建观察使求访,莫知所在。有茶纲役人萧洪,自言有姊落,商人赵缜引之见太后近亲吕璋之妻,亦不能辩,与之俱见太后。上以为得真舅,甲,以为太

[6]当初,唐文宗的母亲萧太后从小离开故乡,家里还有一个弟弟。文宗即位后,命福建观察使为太后寻找弟弟,福建观察使报告说,已不知下落。有一个给茶商当役夫的人名叫萧洪,自称有一个落他乡,不知去向。商人赵缜把萧洪引见给萧太后的亲戚吕璋的妻,吕璋的妻无法辨别真假,于是,带他一起去见萧太后。文宗便以为萧洪就是自己的真舅舅,甲(初十),任命萧洪为太

[7]峰州刺史王升朝叛;庚辰,安南都护武陵韩约讨斩之。

[7]峰州刺史王升朝叛。庚辰(二十六日),安南都护、武陵县人韩约兵讨伐,把王升朝斩首。

[8]王以兵及盐粮助李同捷,上讨之;秋,七月,甲辰,诏中书集百官议其事。宰相以下莫敢违,卫尉卿殷侑独以为:“廷凑虽附凶徒,事未甚,宜且容,专讨同捷。”已巳,下诏罪状廷凑,命邻各严兵守备,听其自新。

[8]王凑暗地里援助李同捷兵盐和粮,唐文宗打算讨伐王凑。秋季,七月;甲辰(二十日),文宗下诏,命中书门下召集百官商议讨伐王凑的事。宰相和百官都无人敢有违抗,只有卫尉卿殷侑认为:“王凑虽然附合李同捷叛,但这件事尚未显,所以,朝廷应当暂且容忍,集中兵力讨伐李同捷。”已巳(疑误),文宗下诏公布王凑的罪行,命邻近成德的各个藩镇严兵守备,等候王凑改过自新。

[9]九月,丁亥,王智兴奏棣州。

[9]九月,丁亥(初四),王智兴奏称攻下横海辖的棣州。

[10]李寰自晋州引兵赴镇,不戢士卒,所过残暴,至则拥兵不,但坐索供馈。庚寅,以寰为夏绥节度使。

[10]新任横海节度使李寰从晋州率兵前往横海赴任,一路对士卒不加约束,听任士卒掠夺百姓。到达前线后,又拥兵不,只是向朝廷索取粮饷供给。庚寅(初七),朝廷任命李寰为夏绥节度使。

[11]甲午,诏削夺王凑官爵,命诸军四面时讨。

[11]甲午(十一日),唐文宗下诏,撤销王凑担任的成德节度使的职务及其爵位,命令诸四面围攻讨伐。

[12]加王智兴守司徒,以前夏绥节度使傅良弼为横海节度使。

[12]唐文宗任命王智兴暂守司徒,任命前夏绥节度使傅良弼为横海节度使。

[13]岳王绲薨。

[13]岳王李绲去世。

[14]庚戌,容客奏安南军,逐都护韩约。

[14]庚戌(二十七日),容奏报安南发生军,都护韩约被驱逐。

[15]冬,十月,洋王忻薨。

[15]冬季,十月,洋王李忻去世。

[16]魏博败横海兵于平原,遂之。

[16]魏博军队在平原打败横海军队,接着,乘胜攻占了平原城。

[17]十一月,癸未朔,易定节度使柳公济奏攻李同捷固寨,之;又破其兵于寨东。时河南、北诸军讨同捷久未成功,每有小胜,则虚张首虏以邀厚赏,朝廷竭力奉之,江、淮为之耗弊。

[17]十一月,癸未朔(初一),易定节度使柳公济奏称在沧州的西面攻占了李同捷设置的固寨,接着,又在固寨东打败横海军队。这时,河南、河北诸兵讨伐李同捷,一直没有较大展,他们每取得一小小的胜利,就向朝廷虚报斩获敌军的人数,邀求优厚的赏赐。朝廷竭尽全力供给诸军粮饷,以致江淮地区的百姓消耗疲弊,不堪而担。

[18]傅良弼至陕而薨。乙酉,以左金吾大将军李为横海节度使。

[18]傅良弼赶赴横海上任,走到陕州时死去。乙酉(初三),唐文宗任命左金吾大将军李为横海节度使。

[19]甲辰,禁中昭德寺火,廷及人所居,烧死者数百人。

[19]甲辰(二十二日),中昭德寺着火,火势延伸到女居住的地方,烧死几百人。

[20]十二月,丁巳,王智兴奏兵使李君谋将兵济河,破无棣。

[20]十二月,丁巳(初六),王智兴上奏说,他的兵使李君谋率兵渡过黄河,攻破横海辖的无棣县。

[21]壬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韦厚薨。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