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已阅读完毕(请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大学堂就设在废弃的江南观察使衙门,略加修缮而成。
杨统苦笑一声:“学生并不着急。我们的大学堂是新鲜事,乏人问津也在情理之中。不过,时日一久,寒门弟就会明白郡王的良苦用心,为了创办这间学堂,郡王一掷万金,不为名利,只为寒门弟开一条千古不遇上之通,功莫大焉。”
《三字经》,是传统启蒙教材。在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且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通俗、顺、易记。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孔晟了一气,将手里的带着墨香的书册递给了杨统,这是他刚刚亲自校订的启蒙读《三字经》。在大学堂的教材方面,孔晟再三考虑,还是决定启用传统的三大蒙学读——《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
作为寒门之人,没有人比杨统更明白寒门弟的苦楚和晋之艰难;而作为寒门名士,满腹才学的大儒,也没有人比杨统更明白孔晟创办学堂的苦心、公心和诚心,以及这三字经作为蒙学读的大价值。
熟读熟记三字经,至少会产生无与比的文化扫盲功效。
“先生无需多礼。”孔晟笑了笑,欠还礼:“招生之事,其实不必着急。一开始,大家不了解、无人问津其实也在我的意料之中。但等时间长了,我们免费读书的消息被证实后,恐怕来报名的人会挤破学堂的门,先生莫要着急。”
孔晟笑了笑,:“先生,我们虽然免费招生,但招生门槛却要卡一卡。更要注重品德。而且,学后凡不求上者、不发奋努力者、不品学兼优者,定期清退,绝不容许滥竽充数之徒在其中败坏大学堂的学风。”
据传《三字经》创作于宋代。这个年代很难考证,不过显然在唐时是无的。孔晟略加修订推来,如果不意外,肯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颂天下。
杨统见到孔晟,急急上前躬施礼:“学生拜见郡王!”
江宁大学堂首批招收200名学生,但当天来报名的寒门弟却寥若晨星屈指可数。郡王府派过来帮忙的人,在大学堂门负责招生,可等了整整一天,也没有几个人过来咨询,更不用说是报名了。
孔晟笑了笑,抬望向了由自己亲自题写的“江宁大学堂”的牌匾,心微微有些振奋。创办大众教育、打破世家大族的文化垄断、为寒门弟打通晋通,这是一项在孔晟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事业。
“人之初,本善。相近,习相远。苟不教,乃迁。教之,贵以专。昔孟母,择邻。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人不学,不知义…”
杨统微微有些郁闷和失望。他期盼中的门若市、寒门弟挤破登门求学的闹景象没有现,但他心里其实也明白,因为是新生事,大多数的寒门弟都在观察和观望,免费读书还饭,这天大的好事终归让人半信半疑。
学堂的幕后赞助商孔氏商号承担。至于富家弟,有自家的私学塾师,本不会对这新鲜的大学堂兴趣。
杨统越说越激动,到了后来竟然连连叩首,泪满面。
孔晟微微一笑,起将杨统搀扶起来,:“这天下乃是大多数人的天下,寒门弟有读书上的权利。孔某愿意与先生并肩合作,将这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下去!”
杨统是满腹才学之人,他接过三字经略一诵读,便面骤变,旋即激动得情难自已,肩都在激烈的颤抖起来,他向孔晟一揖,兴奋地颤声:“郡王大才,果然旷古难寻!学生不及也!如此格律,如此立意,如此天文地理无所不容,如此辟明言…真真让学生无以言状、无以言状啊!!”
“舍家财创办大学堂,不图名利;著蒙学经典,定传之后世千古不朽。郡王风亮节,才学绝世,为天下万万寒门学开基业,教化众生,不愧是孔圣人苗裔。”杨统面涨红,拜伏了下去:“学生替天下寒门学,叩谢郡王恩德!”
杨统嗯了一声:“请郡王放心,学生自当谨记。”
孔晟着便袍,捧着一卷书册缓步而来,乌显乌解两人也着便服随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