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十分当的,显示他早期散文漂亮、缜密的特。朱自清早期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以雕细刻的工夫,准确、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追求真的艺术效果,正像他在探讨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时所说的,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说真与如画》)在长期的追求中,朱自清描写的造诣很,在他笔下,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还是清华园的月光,都写得真如画,使读者仿佛临其境一般。而秦淮河的夜景,那六朝脂粉气的遗迹,更是真实而,情景,极为成功。在《荷塘月》中,朱自清描绘月光如般照着荷和荷叶用泻字;青雾弥漫着荷塘用浮字,而荷叶拥挤的情景用挨字,还有用田田形容叶的鲜绿茂盛,用亭亭比喻荷叶直立之状态,将月光、青雾、荷叶的动态和情态写活了。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词造句的形象,善于抓住事的特征,用新颖的比喻,唤起读者的联想。《绿》是一篇以描写醉人的绿而著称的千家小品,中间两段文字,描写梅雨潭和它的绿,作者循着游踪,先写山岩、瀑布和梅雨亭,一路写来,层次井然。作者坐在梅雨亭上,景尽收底:云在上着,草丛透着绿意,瀑布冲下,撞击在岩石之上,飞碎玉般落下,恰如朵朵白梅,又如杨,如此描绘静观的景,没有雕琢,不加修饰,真如工笔画一般,读来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接着写梅雨潭的绿波,朱自清没有用绿油油绿如翡翠一类的形容词,而是用一连串新鲜的比喻,引起人们好的联想。他说,梅雨潭的绿波像少妇拖着裙幅、像动的初恋的女的心、像最的肤、像的碧玉,描绘之后又从比较的角度来写北京什刹海佛地的绿杨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碧草叶太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这样通过的淡和光的明暗,将梅雨潭绿波的厚、平、清、的景象传达给读者。在《白漈》中,朱自清突描写白漈瀑布的细和薄,他写那凌虚而下的瀑布,只剩一片飞烟似的影,而这影像袅袅的弧,像橡带儿被微风的纤手和不可知的巧手争夺着。通过影的轻,弧和橡带儿的,密地描写了白漈瀑布在微风中的形态,让读者到它的细和薄。朱自清认为散文写作应写实,作家必须观察,努力创新。他说,作家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正如显微镜一样,这样可以辨许多新异的滋味(《山野掇拾》)。他还说:人生如万筒,因时地的殊异,变化无穷,我们要多方面了解,多方面受,多方面的参加,才有趣可言。(《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因此,他对所写的景都经过认真的观察和验,他对《荷塘月》中提到的月夜蝉声,是几经观察推敲而后确定的,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准确地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以至细微的变化,然后用形象的语言表达来。在五四散文的百园中,朱先生的散文独一格,他的写景抒情散文显示了很的艺术成就,显示了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也并非不到,尽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的历史任务(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为现代散文学作了贡献。1927年北伐战争的失败,四·一二政变使中国变成黑暗的中国。朱自清陷了极大的痛苦、惶惑和颓唐之中,终于从彷徨战斗的十字街走古典文学研究的象牙之塔。散文创作也从绚丽走向质朴,从即景抒情走上忆之路--对往事的回忆。此时的创作就如同朱自清自己所说的芝麻大的事,都不惜郑重地写来。他说:我们依着时间老人的导引,一步步去温寻已失的自己;这走的便是忆之路,在这忆之路上愈走愈远,愈是有味,因其味渐渐蒸散而甜味却还留着的缘故…在1936年版的散文集《你我》中有回忆儿时婚姻的《择偶记》,有悼念前妻的《给亡妇》,有记叙过去冬天同父亲兄弟围坐吃白豆腐,与S君月夜游西湖,跟天真的孩在一起的冬天,还有记叙以往生活琐事的《看》、《南京》、《潭柘寺戒坛寺》以及收在《背影》集中的《儿女》、《怀魏握青君》等,内容侧重写儿女情长,友朋之谊,这些散文虽然写的是个人生活圈里的边琐事,但因为朱自清用神的丝缕牵着已逝的时光,所以写得情意绵绵,回气。他在《〈忆〉跋》一文中说:飞去的梦便是飞去的生命,所以常常留下十二分的惋惜,在人们心里。时局的变迁淡化了他的革命意识,减退了当年的情,给予他的是痛苦,加上家境衰败,妻的亡故和多的拖累,这一切给予他太多的磨难和艰辛,追忆因而成为他解脱痛苦和烦恼的路径。他从现实的梦中走,在逝去的旧梦里捡拾丽的,从而编织他的梦之国与
本章尚未读完,请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