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看重的却不是荣华富贵,而是英雄业绩。也就是说,他更看重的不是结果(如此),而是过程(取代)。
项羽看不起韩信,但是韩信有才,项羽却看不见。正是由于项羽的这傲,许多贫贱无行却有才
的人,便都跑到“招降纳叛、藏污纳垢”的刘
那里去了。结果刘
成了气候,项羽则变成了“孤家寡人”
刘就不会这么傻。
这其实也正是一切贵者的通病。由于
贵,他们往往不能容人,而且还自诩为
里容不得沙
,
中容不得尘埃。然而他们不知
,海洋之所以博大,恰在能容。项羽不懂这个
理,他的失败便是理所当然了。
与项羽的战无不胜一路凯歌相反,刘一直都不怎么顺。当然,刘
也不是没打过胜仗。秦都咸
是他攻下的,秦王
婴是向他投降的。
照当初的约定“先
咸
者王”刘
原本理所当然地应该为天下之主,至少也该当一个关中王。但是怎么样呢?还不是只好将咸
拱手相让,一任项羽去烧杀掠抢,自己则忍气吞声地去当汉中王。显然,在那个弱
的年代,有实力才有发言权。刘
实力不如项羽,因此虽然有“
义”(先
关中,灭秦受降,约法三章,秋毫无犯),也只好闭上自己的嘴
。
主义者,项羽则是情中人。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关于刘的实用主义,我们后面还要细讲,但现在其实已不难看
。当刘
说“大丈夫当如此也”时,他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要像秦始皇那样活得像个人样儿。
为了那最终的胜利,刘了许多项羽
不到的事情,比如礼贤下士,倾听忠言,改正错误,克制
望,以及在
秦之后约法三章,秋毫无犯等等。这使他大得人心。既得天下百姓之心,又得谋臣将士之心。事实上,刘
最大的长
,就是知人善用。刘
当了皇帝以后,曾和群臣讨论项羽为什么失天下、自己为什么得天下的原因。刘
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应军需,不绝粮
,我不如萧何。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都是天下最优秀的人才,却能为我所用,因此我得了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能不失败吗?
最能表现项羽这一
格的,是他兵败垓下之时。在这生死存亡的最后一刻,他惦记着的是什么呢?是那位名叫虞的
人和那匹名叫骓的骏
。这个有名的霸王别姬的故事是大家都熟知的:夜
已经
沉,四面都是楚歌,王的帐内
起了
大的蜡烛,帐外燃起了通明的火把。我们的少年英雄饮尽杯中之酒,起
慷慨悲歌:“力
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最后一句翻译过来便是:小虞啊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一个
经百战的三军统帅,一个威震天下的盖世英雄,此刻痛心的不是他的功亏一篑,痛惜的不是他的功败垂成,而是心
的骏
人无从安排。他也不考虑怎样才能转败为胜,转危为安,不考虑怎样才能冲
重围,东山再起。可见他一开始就没怎么把那最后的胜利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