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妇人之仁”
其实范增早已看透:“君王有不忍之心。”所谓“不忍之心”也就是“妇人之仁”
实际上,项羽表面上看很,其实内心很脆弱。项羽是一个很面的人。面的人内心都很脆弱。惟其脆弱,才那么面。因为他受不了半伤害,这才要拼命护住自己的面。项羽的自刎乌江,很大程度上是于面的考虑:“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于是便留下了一句关于面的名言:“无颜见江东父老。”为什么无颜相见呢?除心中有愧外,还因为受不了那份怜悯。对于项羽这样一个一生要的人来说,怜悯即是伤害。因此他宁愿去死。
项羽的小家气有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他占领了咸,却放着现成的皇帝不,现成的帝都不住,只是烧杀掠抢一番,把金银财宝漂亮女人装满了车,又跑回彭城(今江苏徐州)当西楚霸王去了。有人劝项羽说,关中地势险要,土地沃,建都于此,可定霸业。他却说,富贵了不回老家去,岂不是穿着漂亮衣服在黑夜里行(衣锦夜行),谁看得见?这真是小家气!
项羽的孤独,是他自己造成的。项羽的失败,也是他自己造成的。
这就是小心儿了。正是这小心儿,使他谋杀怀王,从而失去人心。也正是这小心儿,使他疑心范增,从而失去臂膀。小家气已让人看不起,小心儿更让人受不了。于是,他边那些有能力有志向的人如韩信、陈平便一个个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一匹骏一个人和他心心相印。
然而在鸿门宴上,面对刘,他却下不了手。
让其他将领和士兵觉得自己可有可无,哪里还会有集的智慧和力量?司迁批评他“奋其私智”(只靠个人)“以力征”(只靠暴力),两条都说到了上。
说这句话的人当场就被项羽扔到锅里煮了,但项羽的没有息,却也几乎成了公认的事实。王伯祥先生认为,衣锦还乡的说法,不过是项羽的托辞。他的真实想法,是因为楚的据地在江东,又放心不下楚怀王。其实,那个有名无实的傀儡楚王、项羽自己扶上台的放羊娃又何足挂齿?
但,项羽不是很残忍的吗?怎么又会“不忍”?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是因为刘与他无冤无仇吗?殷通也与他无冤无仇。是因为刘于他有恩有德吗?刘先咸,已让他恨得咬牙切齿。是因为不知利害关系吗?范增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刘“其志不在小”又有“天之气”实在是必去之的心腹之患。是没有能力杀吗?以项羽之武功,叫谁三更死,谁还能活到五更?何况刘名为项羽座上客,实为阶下囚,里里外外都是项羽的人,连樊哙都对刘说现在人家是菜刀砧板,我们是鸭鱼。是没有机会下手吗?机会多的是。至少在樊哙帐护驾前,是没有问题的。可任凭范增又是递,又是打暗号,项羽就是默然不应,终于让刘这只烤熟了的鸭又飞了。气得范增恨恨地骂:“竖不足与谋(这小真不和他谋事儿)!”
妇人之仁和匹夫之勇好像是矛盾的。其实项羽这个人原本就很矛盾。他的格中,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怯懦的一面;有残忍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项羽自称西楚霸王,事实上也够野蛮霸的。他情暴烈,恃沽勇,杀起人来一都不手。会稽郡守殷通和他前世无仇后世无冤,而且还是打算和他们合伙起义反秦的,说杀就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