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呢,你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不等于将军您无事可,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当什么呢?当皇帝啊。然后鲁肃就说了,说了两句非常重要的话:
“汉室不可复兴,曹不可卒除。”
就是大汉王朝是再也扶不起来了,你就别扶了吧,当什么齐桓公、晋文公,不要去扶它。曹一时半会儿除不掉,力量太大,那应该怎么样呢?鲁肃说:
“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就是说你现在应该牢牢守住你江东的地盘,等待北方发生事情。跟诸葛亮说天下有变是一模一样的,鲁肃说一旦北方事,将军您就西,先消灭黄祖…就是刘表的将,守在江夏郡,就是现在武汉市那块地方…先讨伐黄祖,再消灭刘表,再攻益州,把刘璋那个地方也拿下来,和曹划江而治,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个时候你就称皇帝,然后再找机会北上统一中国。
*在世的汉末,除了诸葛亮的“隆中对”之外,还有一个鲁肃版的“隆中对”历史上的鲁肃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忠厚和迂腐,其实他也是一个能够审时度势和谋远虑的政治家。鲁肃对当时时势的设想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把曹看作是号敌人,而且都认为曹一时半会儿消灭不了,另外他们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那么,这两个版本的“隆中对”有什么不同之吗?
鲁肃这个的“隆中对”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所不同,虽然他们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但是鲁肃的三分和诸葛亮的三分是不一样的,鲁肃的“三分”是孙权、刘表、曹;诸葛亮的“三分”是刘备、孙权、曹。都有孙权和曹,另一方一个是刘表,一个是刘备。这个不奇怪,因为鲁肃的“隆中对”是在建安五年提来的,那个时候刘备还没搞清楚什么呢,在哪儿呢。建安五年我们知是官渡之战的那个年代,鲁肃怎么会想到把刘备算一份的;而诸葛亮是替刘备谋划,他怎么会把刘表算一份呢。而等到赤之战以后,甚至在赤之战之前,刘表去世以后,鲁肃就迅速调整了政策,就上把三分天下的那一“分”从刘表换成了刘备。
第二个不同,就是诸葛亮提来的号,或者说他最终极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汉室可以复兴;而鲁肃是明明白白的说汉室不可复兴,这是他们的不同,这是立场的不同。因为诸葛亮要辅佐刘备成就大业,他必须打复兴汉室的这个旗号,而且我也可以现在提前跟大家说,就是这个号后来成为诸葛亮上沉重的政治包袱,这是第二不同。
第三不同,就是鲁肃的战略规划是把三分天下看前提,就是现在已经三分了,孙权、刘表、曹。统一的步骤是什么呢?先消灭刘表,再西拿下益州,和曹划江而治,也就是要“三国”变成“南北朝”而诸葛亮的法是什么样呢?先拿下荆州,再拿下益州,把西边这块地方占住,等孙权和曹两个打起来,等他们两个打得差不多了以后,我们北上、东统一中国,是把“三国”变成“东西汉”这是两个版本“隆中对”的第三不同。
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鲁肃的这个方案孙权采纳了吗?没有。为什么呢?因为鲁肃说这个话的时候是建安五年,这个时候孙权才十八岁,刚刚接过哥哥孙策的班,还没有稳,内闹个没完,他哪有这份心思一统天下,他也没这个能耐啊。所以孙权就打了一句官腔,哎呀,孙某尽力一方,那是为了辅佐汉王朝,你说的那些事情那是不能考虑的。所以你别看他小小年纪,十八岁,还是未成年人,照古人的规矩,古人二十岁行冠礼才成*人,孙权还是个未成年人,政治上已经非常老了。但是到了建安十二年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的孙权不但有了这个贼心,也有了这个贼胆,还有了这个贼力,所以到这个时候又有一个人旧话重提,说我们打黄祖吧,这个人是谁呢?甘宁。甘宁原来是刘表和黄祖的下,但是刘表和黄祖都不重用他,所以他就投奔孙权,谁介绍的呢?周瑜和吕蒙。介绍到孙权以后,孙权对他非常好,同于旧臣,就把他当老下来看待。于是甘宁就提来了,说什么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