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十五讲半途而废(3/4)

丽的信,但是内容很简单,就是开条件来,说你孙权如果答应我杀了张昭和刘备,江东这块地方永远归你,朝廷还要给你加官爵,如果你舍不得杀张昭,单杀刘备也行。但是孙权不吃这一,孙权已经好了和曹决战的准备,他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他的治所…因为孙权这个时候还不是一个国家,那不能叫首都,只能叫治所…把他的治所从京移到了建业,京就是现在江苏省的镇江市,建业就是现在江苏省的南京市;第二件事情就是在濡须,濡须在哪儿,现在安徽省的无为县,在那个地方建了一个军港,就是准备要抵抗曹

这样曹看来,是非打不可了,于是在建安十七年曹亲自率领队,号称四十万人征讨孙权,在建安十八年濡须。那么这一次战争曹的准备不足,料敌不周,无功而返。孙权这边是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战争于胶着状态,而且对曹不利。最后曹只好在他的军的军寨里面守不,孙权多次挑战曹也不来。那么多次挑战曹来以后孙权自己就去了,孙权就驾了一条船了曹军的营寨,那么去以后情况怎么样呢?有两说法,都是《三国志》的裴松之的注里面的,两说法:一说法我们在讲《赤疑云》这一集的时候讲过,就是孙权的船开去以后,曹下令放箭,然后孙权的船就倾斜过来了,孙权又下令把船调一个,曹再放箭,船平衡了以后孙权就回去了,这就是“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原型。另一说法是孙权的船开去以后,曹就知是孙权来了,就下了一命令说不要动,不要轻举妄动,也不准放箭,我们就来看孙权怎么看我们。于是,曹的军队全严阵以待,但是一箭都没有放,看着孙权的船在曹的军港里面转了一个圈。转完圈以后孙权下令说奏乐,然后大家滴哩哇啦滴哩哇啦,鼓而去,回去了,曹说:唉,孙权果然是个英雄。然后就说了一句有名的话:“生当如孙仲谋”

*孙仲谋就是孙权,孙权字仲谋,曹的意思是说,生个儿就应该生个像孙权这样的,因为孙权敢在两军战的时候驾着船驶军的营寨,这是需要勇气和胆略的。曹慨也说明他征孙权并没有占到便宜。但在两军对峙,双方于胶着状态的时候,曹却因为牵挂自己后方的安稳,在没有分胜负的情况下撤军了,可以说是又一次半途而废。那么,曹在下一次战争中还会半途而废吗?

建安十九年,曹征孙权无功而返,而这个时候,曹的另一个老对手刘备又从刘璋手中夺得了益州,而益州附近的割据势力张鲁军事力量薄弱,曹如果不攻张鲁,张鲁势必会被刘备吞并。刘备势力的扩张,对曹实现平四海、一统九州的理想是一个威胁,所以在建安二十年曹又开始西征张鲁。那么,前两次战争曹都是半途而废,这一次曹还会半途而废吗?

那么第三件事情,就是平汉中,或者说伐张鲁。这个事情发生在建安二十年,当时曹已经61岁了,还是亲自率领大军开到了平关。曹的军队一到,张鲁就准备投降,张鲁是没有多少抵抗力的。但是张鲁的弟弟叫张卫,张卫不同意,说打都不打就投降,打一下吧,张鲁说那你就打一下吧。那么这一仗打得非常好玩儿,大概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是曹攻平关,就发现平关不好打。那个时候曹在张鲁那边有线人,线人跟曹报告说这个平关好打得很;曹一打发现不好打,就撤军了。撤军以后突然杀了一个回枪,把张卫给打败了。

但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史书上记载它有很多很多的说法:一个说法说杀回枪是曹的密令,那就是曹决定杀回枪;那么第二说法呢,说是刘晔的建议,刘晔主张杀个回枪;第三说法,是事偶然,就是没打算杀回枪。这个事偶然它又有两说法,一说是曹队撤退的时候稀里糊涂地开了张卫的军营,这个张卫这个人一听说是曹的军队来,他也不知是撤退,以为是来攻的,一哄而散,就这么个事,这是一说法。还有一说法,说误张卫军营的不是曹的军队,是什么呢,数千麋鹿,山上的那个梅鹿不知莫名其妙地几千冲到张卫军营里去了,张卫的军营就大呼小叫说,曹来了,一哄而散,那么曹的军队一看他一哄而散,趁机就杀回来了。反正是搞不清楚了,就是这场战争是稀里糊涂地把它打下来了。

打下来了以后的结果呢?是张卫投降了,张卫投降,张鲁就跑到中去了,张鲁就跑到中去了以后也过了没多久,也投降了。因为张鲁本来就是要投降的,只是他下面又有人不同意,说这样投降了我们的价钱都不好讲,我们先抵抗一下,讲价。大概抵抗一下,讲价,他投降了,投降以后曹给他很的待遇,汉中这块地方就被曹平定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