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白帝城。这个时候,刘备仰天长叹说,我真没有想到会被陆逊这小给打击和羞辱。看来刘备是太小看陆逊了,刘备和关羽都以为陆逊是个书生,他们不知,陆逊不是书生,是儒将。刘备仰天长叹说,我败在陆逊手下,恐怕是天意吧。
*数万蜀军在这场战争中基本上是伤亡殆尽,损失惨重,刘备靠着众将领的死保,才勉逃白帝城。蜀国经历了这次灾难的打击之后,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和魏吴争夺天下的能力。一生征战的刘备,在六十岁的时候却输给了不到四十岁的后生陆逊,刘备的一世英名从此付之东;而陆逊,则是靠着火烧七百里的战绩而名扬。那么,在这场决定蜀国命运的战争中,陆逊究竟是胜在哪里呢?
陆逊的胜利不是天意,而是人谋。在我看来,陆逊能够取得胜利,至少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是度重视,志在必得。在猇亭前线,陆逊给孙权写过一封信,信里面一开始就说,夷陵、猇亭这两个地方是国之咽,是我们东吴的门,这个地方是不能丢的;丢掉了这两个地方,不仅仅是失掉一郡之地,整个荆州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所以,这场战争只许胜,不许败,这是第一。
第二,知己知彼,有成竹。陆逊在给孙权的信里面分析了刘备必定失败的三个原因,第一是刘备劳师远征,远离自己的大本营到我们的地盘里来打仗,这是第一。第二他说,纵观刘备一生,虽然经历了很多次战争,但是总的来说胜少败多,不是个会打仗的人。第三就是刘备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舍船就步,本来他最好的办法就是陆并,但是他放弃了。所以陆逊对孙权说,我有把握战胜刘备,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就是沉着应战,后发制人。我觉得在夷陵、猇亭之战里面,心理战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刘备浮躁、陆逊沉着。刘备初战告捷以后,他曾经派一支军队把孙桓将军团团围在夷这个地方。孙桓是什么人呢?是孙权同族的侄辈。这个孙桓就向陆逊求援了,陆逊说不去,用不着去,为什么呢?第一,安东中郞将威望很,他的手下的将士都拥他;第二,夷这个地方金城汤池,守得住,我们不用去救援。等到我这里我的计谋成功之后,他那边的围你不救自解。果然,陆逊这边一放火,夷那边的围就解了。事后孙桓还特地对陆逊说,当时将军不来救我我确实是很有怨言,很埋怨的,现在才觉得大帅真是指挥若定啊。那么陆逊这样一个决策他是冒风险的,万一把孙权一侄没了呢?你开得玩笑的?他真是沉得住气,那么这是第三个原因。
第四个原因,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忍辱负重,一心为公。我刚才讲了陆逊这样一些决策是有风险的,他能够这样是因为他有底气。陆逊本人,我们上一集讲过,未有远名,不是一个名气很大的人,不是一个元老宿将。而他率领的下全都是一些有战功的老将军,要么就是亲贵,这些人开始不大听他指挥,叫谁谁不动。陆逊有一次召开会议,把所有的将领都找来,手着宝剑,站起来说:诸位注意,刘备,天下枭雄,不是一个好对付的人。现在主公把这样一副重任托付给了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团结起来,都应该振奋自己的士气,来对付这个厉害的、狡猾的敌人。在军言军,令行禁止,请大家好自为之,本帅可是有言在先了。一番义正词严,这些人就开始听他的话。事后,孙权曾经问过陆逊,说你手下那些将领不听你指挥,你怎么不向寡人报告呢?陆逊他说:这些将军们都是我们国家的栋梁,都是主公今后要依仗的人。陆逊自己也确实没有什么本事,只有一条优,就是忍辱负重。再说了,陆逊虽然愚钝,但蔺相如的故事还是听过的。就知大局为重,团队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