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吃了他,吞之。好大的气派,他当然嘛。问题是杨仪,杨仪也不是窝废啊,杨仪也是很能的。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行规划,筹集军粮,行计算统计,安排署,这样一些事务的工作都是杨仪在。而且杨仪非常快,他就不假思索,斯须便了,一会儿功夫他的工作就办完了。所以诸葛亮对于魏延和杨仪这两个人都是很赏识的,他非常欣赏杨仪的才,也非常欣赏魏延的骁勇。偏偏魏延和杨仪他两个又是死对,所以诸葛亮也疼,叫“常恨二人之不平”也没有办法,这两个人谁都不能废掉,只好是尽量地让他们团结起来。但是他们不团结,最后闹到你死我活的这地步。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魏延与杨仪的矛盾由来已久,魏延狂妄,杨仪自负,两人是难容火,以至于发展到内讧,最后以魏延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就这样,一代名将魏延死族灭,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悲剧。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魏延一案到底是谁的负责呢?
历史学家的看法,多半倾向于是杨仪的责任,理由有四。第一叫杨仪“以私愤杀大将,罪浮于延”就是杨仪于个人的恩怨,杀了这样一员大将,他的罪比魏延的罪还大。第二,魏延功不可没“夷其三族,亦太甚矣”就是魏延毕竟是一个对蜀汉政权立下汗功劳的这样一个大将,有大功,无大错,蒙大冤,遭大诬,诸灭三族这个事情太过分了。魏延当然有错误,你不服从命令抢先南下,你还把杨仪的后路断掉了,这都是魏延的问题;但是量刑不当,分重了,分这么重完全是杨仪的原因。第三,杀人不过地,你杨仪把魏延一家都杀了,你还用脚去踩他的脑袋,这个事情太过分了。第四他们认为,你杨仪说魏延谋反,你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因为杨仪撤回成都以后是非常得意的,他认为第一个他把丞相留下来的军队安全地带回来了,他还把一个反贼给杀了,那这应该怎么样一下吧!谁知没有怎么样,接替诸葛亮职务的是蒋琬。而蒋琬呢,他在官场的资格他是比杨仪低的,杨仪原来的官是比蒋琬大的,蒋琬提到他上面去了,而且能力、平杨仪都觉得蒋琬不如自己。那么蒋琬上去了,杨仪挂起来,了个闲职,相当于调研员之类的,反正是给了他一个职务,但是没有任何权力,也没有军队的。所以杨仪牢满腹,整天气哼哼的,见了所有人都是没有好脸,朝廷当中所有人也不敢跟杨仪说话。只有费祎跑去安他,这个杨仪就大发牢,然后就把这个事情的前前后后絮絮叨叨婆婆妈妈讲了一大堆,讲给费祎听,最后他提来说:早知这样的话,我还不如跟着魏延一块儿,造反算了。那么费祎就把这个话如实报告给朝廷,朝廷就把杨仪罢了官。那么杨仪还不安分,他就在放的地方他又继续发牢,诽谤朝廷。结果朝廷下命令,把杨仪抓起来,杨仪自杀了。所以杨仪和魏延窝里斗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所以很多人倾向于认为,此案由杨仪负责。而且杨仪说的那个话,也证明了魏延不想谋反。因为杨仪说早知如此我还不如跟着魏延,他没说跟着魏延什么,他说我还不如跟着魏延;那如果魏延是谋反的话,杨仪不是说我后悔不谋反吗,也不会这样说的,这证明魏延确实没有谋反。但是杨仪也有委屈啊,我得给杨仪说两句公话。杨仪的委屈在哪呢?第一,杨仪和魏延之争是个人恩怨,不是原则问题,不是路线问题。个人恩怨你就不大好说谁是谁非,对吧。第二,杨仪之所以得罪魏延,无非是不肯让魏延,无非是保持自己一独立,这又有什么错呢?难非得所有人都去拍魏延的就对了,都让着魏延就对了?蜀汉就是有这个问题,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让着关羽,好嘛,荆州丢了嘛,你现在又要提倡让着魏延?不能这样。第三呢,实事求是,平心而论,杨仪和魏延闹矛盾,受欺负的是杨仪。魏延动不动就把刀来在人家脸上晃,杨仪好歹也是个大男人,哭得五六像个泪人一样的,你说他心里什么滋味?他最后为什么要那样对待魏延,积怨太了。最重要的是第四,杨仪是执行命令,是诸葛亮要他这么的,是诸葛亮清清楚楚地待他:“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是诸葛亮待清楚的,而且预料到魏延是不服从命令的。那么杨仪有什么错呢?杨仪执行诸葛亮的命令,魏延不执行,杨仪不该向朝廷汇报吗?魏延告他谋反,他不该告魏延谋反吗?魏延把他的后路都断掉了,让他回不了家,他不该去追魏延吗?这你不能说杨仪不对啊。那照这么说,不是杨仪不对,那就是魏延不对喽,因为我们中国人喜反正一打起来总归有一方,这方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