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中国的项是海军。如果说中德两国在陆军上的差距只是几年的话,那么中德在海军上的差距就足足有半个世纪。说得简单一些,直到冷战结束前夕,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规模与战斗力都没有达到中国在冷战爆发时的准,也就更加无法与中国在冷战后期的海军实力相比了。
显然,顾祝同要的,就是打破这个局面。
说得简单一些,加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常规武更加先,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国就更有可能在局战争中取胜,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影响力与势力范围,也将随着这些胜利也得到扩张。相反,如果中国的常规武更加先,那么中国也能够通过一场场代言人战争来压缩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势力范围。
由此可见,在顾祝同之前,中德常规军备竞赛是有侧重的。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原因很简单,这田忌赛式的竞赛,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影响非常有限,而且也无法让德意志第二帝国投更多的资源来增常规军事力量,必须通过全面的竞争,向德意志第二帝国施加更大的压力,才能达到目的。
在多次局战争中,J-66不但败给了Me-440与Bf-300,甚至被Me-300这第二代气式战斗机击落过。
要知,到冷战结束的时候,中国海军的综合战斗力超过了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海军的总和。
的局面,甚至会直接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此一来,决定局战争胜负的,依然是常规武。
说白了,中国海军已经足够大,没有必要变得更大。
顾祝同的手就是对手不能回避的空中战场。
拿空军来说,在大战结束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凭借在气式发动机技术上的先发优势在一九五二年率先了气式战斗机时代,而中国则依靠大的国力、以及从战败国、特别是英国获得的技术,仅仅在一年之后了气式战斗机时代,随后两国的战斗机在能上你追我赶,均衡局面维持了三十年。
也正是如此,在推动战后的第三次军事改革的时候,顾祝同把重放在了空军上,而不是倾力打造海军。
在陆军这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优势极为明显。主要就是,中国在战后并不是很重视陆军的现代化建设。虽然中国是一个传统的陆上国,但是在大战期间,中国不但击败了所有陆上邻国,还消除了来自陆地方向上的威胁,在本土外围建立纵在一千公里到三千公里之间的战略防御空间。也就是说,在战后,离中国本土最近的陆上威胁都在一千公里之外,中国自然没有理由担心来自陆地上的敌人。可以说,直到冷战的最后十年,中国陆军才获得了比德军更好的主战装备,而在此之前,德军在坦克、装甲车与火炮等方面,都要比中国陆军好得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已证明,制空权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号军事要素,也预示了下一场战争将由制空权决定胜负。战后的多次局战争,反复证明了制空权的重要,也就提了空军的地位。
要命的是,J-66是海军与空军通用的战斗机,而是占据着绝对主力的位置。
也就是说,中德在常规武领域的竞争,也有决定的作用。
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建立一支大的空军显然是保证其国家安全与利益的基础。
显然,这也正是生J-78与J-80的主要动力。
说得简单一些,在发展常规军备的时候,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都有所选择,本原则就是扬长避短。
虽然J-66是一极为优秀的战斗机,战斗力极为全面,价比也非常,在中国空军中一直服役到二十一世纪初才全退役,而在其他国家则服役到二十一世纪二零年代,服役周期长达六十年。但是在七零年代,J-66并不是最的战斗机,或者说其任何一项能都算不上最好。比如在指控作战能力上,J-66就明显不如Me-440与Bf-300,对地攻击能力则不如J-68。说得简单一些,较为全面的能,让J-66在各个方面都显得平庸。即便为多用途战斗机,J-66的能极为,但是为制空战斗机,在面对德军的新式战斗机时本占不到便宜。
当然,中德间的常规军备竞赛早就开始了。
相对而言,中国空军的领先优势不够明显,特别是在七零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