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胆战心惊不敢图谋反叛朝廷了。梁国足以阻止齐国和赵国,淮国足以禁制吴国和楚国,陛下可以垫枕安睡,再没有对崤山以东的忧虑了。这可使两代君主安享太平。现在安然无事,是因为恰巧诸侯王都还年幼,几年之后,陛下就会看见诸侯王带来的危机了。秦始皇日日夜夜苦心劳力以铲除六国之祸;而现在陛下牢牢地控制着天下,一举一动都能如意,却拱两手安坐,造成新的六国之祸,就难说您有智谋。即便是终您一生太平无事,但却留下了祸的源,对这些危机早就看到了却不去解决,待您百年之后,把危机留给了年迈的老母,幼稚的弱,使 他们不得安宁,不能说您是仁者。”文帝于是采纳了贾谊的计策,把淮王刘武改封为梁王,梁国封地北以泰山为界,西至,共有大县四十多个。又过了一年多,贾谊死去了,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文帝改封城王刘喜为淮南王。
匈侵犯狄。
当时,匈经常挑起边境战争,太家令颍川人晁错向文帝上书,谈论战争问题说:“《兵法》说:‘有战无不胜的将军,没有战无不胜的民众。’由此看来,安定边境,建立功名,关键在于良将,不可不慎重地选择良将。
“臣又听说:在战场上与敌人锋,有三件最重要的事情:一是占据有利地形,二是士兵训练有素,三是武良。照《兵法》所说,步兵、车骑兵、弓弩、长戟、矛铤、剑盾等不同的兵和武,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地形,各有所长;如果战场地形不利于发挥军队和武的长,就可能现十个士兵不如一个士兵的情况。士兵不经过挑选,军队缺乏训练、起居理混,动静不一致,胜利攻时跟不上,退避危难时不能一致行动,前军已经刀兵相接,后军却仍松松垮垮,士兵不能随着鸣金击鼓退,这是不训练军队的错误,这样的军队,一百个人不抵十个用。士兵手中的兵不齐备不锋利,与徒手作战一样;将士上的盔甲不固,与脱衣一样;弩箭不到远,与短兵一样;不中目标,与没有箭一样;箭虽然中目标却不敌人,就与没有箭一样。这是将领不检查武导致的祸患,这样的军队,五个人不抵一个用。所以《兵法》说:‘械不锋利,是把士卒奉送给敌人;士卒不听号令,是把统兵将领奉送给敌人;将领不懂兵法,是把他的君主奉送给敌人;君主不心选择将领,是把国家奉送给敌人。’这四,是用兵最重要的关键。
“臣又听说:在用兵时,依据战双方国家大小不同、弱不同和战场地形险峻平缓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对策。自我贬抑,去侍奉大国,这是小国应采取的方法;如果与敌方不分弱,就应联合其他小国对敌作战;利用蛮夷族去攻蛮夷族,这是中原王朝应该采取的战略。现在匈的地形、军事技术与中原有很大不同:奔驰于山上山下,于山涧溪,中原的匹不如匈;在危险的路上,一边策奔驰一边击,中原的骑技术不如匈;不畏风雨疲劳,不怕饥渴,中原将士不如匈人;这是匈的优势。如果到了平原、地势平缓的地方,汉军使用轻车和骁勇的骑兵锐,那么匈的军队就很容易被打;汉军使用劲的弓弩和长戟,箭能得很远,长戟也能远距离杀敌,那么匈的小弓就无法抵御;汉军穿实的铠甲,手中有锋利的武,长兵与短兵合使用,弓箭手机动击,兵什伍编制统一攻,匈的军队就不能抵挡;有勇力的弓箭手,以特制的好箭向同一个目标,匈用革和木材制造的防御武就会失效;下在平地作战,剑戟锋,近搏斗,匈人的脚力就不如汉军;这是中原的军事优势。由此看来:匈有三项优势,汉军有五项优势;陛下又动用了数十万军队,去攻伐只有数万军队的匈,从兵员数量计算,这是以一击十的战术。士
“尽如此,刀兵是不祥之,战争是凶险之事;由大变小,由变弱,瞬息之间就会发生。用人的生死去决胜负,失利就难以重振国威,后悔都来不及了。英明的君主在决策时,应立足于万无一失。现在已归降朝廷的胡人、义渠、蛮夷等,众达数千人,他们的饮习俗、善于骑的特长,都与匈一样。赐给他们固的铠甲、绵衣、劲的弓,锋利的箭,再加上边境各郡的崐锐骑兵,起用通晓兵法并了解蛮夷族风俗习惯,能笼络其人心的将领,用陛下明确的约定统率他们。如果遇到险阻,就让这些人冲锋陷阵;在宽阔的平野,就用战车、步兵去制服敌人;两支军队互为表里,各自发挥他们的优势,再加上以众击寡,这是万无一失的战略。”
文帝很赞赏他的意见,赐给晁错一封复信,以表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