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魏纪三(10/10)

山大川,太祖和世祖前世劳苦,还没平定,朕岂敢自己嘘,说一定消灭敌人呢?将领们以为不一一取,二贼不可能自行败亡,因此用兵以窥测敌人的破绽。如果天时还没有到来,周武王纣,会师盟津而回军,就是前车之鉴,朕不会忘记历史的鉴戒。”

少府杨阜上疏曰:“昔武王白鱼舟,君臣变,动得吉瑞,犹尚忧惧,况有灾异而不战竦者哉!今吴、蜀未平,而天屡降变,诸军始,便有天雨之患,稽阂山险,已积日矣。转运之劳,担负之苦,所费已多,若有不继,必违本图。《传》曰:‘见可而,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徒使六军困于山谷之间,无所略,退又不得,非王兵之也。”

少杨阜上书说:“从前周武王渡黄河伐纣,一条白鱼跃舟中,君臣险大变,行军得到吉祥的瑞兆,还那么害怕,何况面对真正的灾异而能不战栗吗?而今吴、蜀没有平定,而上天屡次降下灾变,各路大军刚刚发,便天降大雨之灾,积沙石阻山路,已经有不少日。转运军用资的劳累,肩挑背负的辛苦,耗费的已经很多,如果供应不能跟上,一定事与愿违。《左传》上说:‘看到便利就,知困难就退,是用兵的良法。’白白地让大军在山谷之间受困,没有什么可以掠取,退又不可能,不是帝王之师的法。”

散骑常侍王肃上疏曰:“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樵苏后,师不宿饱,’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坂峻,众迫而不展,粮远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闻曹真发已逾月而行裁半谷,治功夫,战士悉作。是贼偏得以逸待劳,乃兵家之所惮也。言之前代,则武王伐纣,关而复还;论之近事,则武、文征权,临江而不济;岂非所谓顺天知时,通于权变者哉!兆民知上圣以雨艰剧之故,休而息之,后日有衅,乘而用之,则所谓悦以犯难,民忘其死者矣。”肃,朗之也。

散骑常侍王肃上书说:“从前的书上有这样的话:‘从千里之外供给粮,士兵谅会面有饥,依靠就近拾柴饭,军队就会经常吃不饱。’这是说在平路行军的情况,又何况是峻岭,靠开凿山路前,所费劳力与平地行军相比,一定相差百倍。现在又加上霖雨不断,山崎岖,又陡又,兵众拥挤而不能展开,粮远在外地,难以跟上,实在是行军的大忌。听说曹真发兵已过了一个月而行军才到午谷的半路,修路的劳动,战士全都参加,让敌人独得以逸待劳,这是兵家所禁忌的。拿古代来说,就是周武王伐纣,了关而又退回;拿近代而论,就是武帝、文帝征伐孙权,到了长江而不渡,难不是所谓的顺天知时,随时变通的先例吗?百姓知圣明的君主因为雨造成艰难的缘故,休兵停战,以后遇有机会,就会因此而拼力效用,那就是所谓乐意冒险,民忘其死的了。”王肃是王朗的儿

九月,诏曹真等班师。

九月,下诏命曹真班师。

[8]冬,十月,乙卯,帝还洛。时左仆徐宣总统留事,帝还,主者秦呈文书。帝曰:“吾省与仆省何异!”竟不视。

[8]冬季,十月,乙卯(十一日),明帝返回洛。当时,左仆徐宣总留守京师之事,明帝归来后,主事官吏把徐宣批示后的文书呈送明帝过目,明帝说:“我审阅和仆审阅有什么不同!”竟然看都不看。

[9]十二月,改葬文昭皇后于朝陵。

[9]十二月,将文昭皇后改葬在邺城朝陵。

[10]吴主扬声至合,征东将军满表召兖、豫诸军皆集,吴寻退还,诏罢其兵。以为:“今贼大举而还,非本意也;此必伪退以罢吾兵,而倒还乘虚,掩不备也。”表不罢兵。后十余日,吴果更到合城,不克而还。

[10]吴王扬言要兵到合,征东将军满上表奏请调兖州、豫州各军全集中。吴军不久退兵,明帝下诏停止此次军事行动。满认为:“现在敌大举兵不战而还,不是他们的本意。这必定是打算伪装退却以使我们停止作战准备,再倒转回来乘虚而,攻我不备。”上表请求不能停止备战。十几天后,吴军果然重到合城下,攻不下城,只好退兵。

[11]汉丞相亮以蒋琬为长史。亮数外,琬常足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