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然也。汉监秦之失,封弟;及诸吕擅权,图危刘氏,而天下所以不倾动者,徙以诸侯
大,盘石胶固也。然
祖封建,地过古制,故贾谊以为
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文帝不从。至于孝景,猥用晁错之计,削黜诸侯,遂有七国之患。盖兆发
帝,衅钟文、景,由宽之过制,急之不渐故也。所谓‘末大必折,尾大难掉’,尾同于
,犹或不从,况乎非
之尾,其可掉哉!武帝从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自是之后,遂以陵夷,
孙微弱,衣
租税,不预政事。至于哀、平,王氏秉权,假周公之事而为田常之
,宗室诸侯,或乃为之符命,颂莽恩德,岂不哀哉!由斯言之,非宗
独忠孝于惠、文之间而叛逆于哀、平之际也,徙权轻势弱,不能有定耳。赖光武皇帝
不世之姿,擒王莽于已成,绍汉嗣于既绝,斯岂非宗
之力也!而曾不监秦之失策,袭周之旧制,至于桓、灵,阉宦用事,君孤立于上,臣
权于下;由是天下鼎沸,
宄并争,宗庙焚为灰烬,
室变为榛薮。
[11]皇族曹上书说:“古代帝王,必定任用同姓皇族,以表明亲近亲族,也必定任用异大臣,以表明尊重贤能。只采用亲近亲族的办法治国,随着它的浸蚀,皇权就会渐渐衰弱;只采用尊重贤能的办法治国,随着它的把持,皇权就会被夺取。先圣了解这
必然趋势,所以对于皇族和非皇族广泛求取,同时并用,因而能够保有社稷,历时长久。如今魏尊重贤能的法律虽已严明,亲近亲族的办法还不完备,或者任而不重用,或者放置不任用。我私下思虑这些,睡觉都不能安宁,谨对所听到的加以陈述,议论它的成败得失。古代夏、商、周历经数十世代,而秦只传到二世即归灭亡,为什么?夏商周三代的君王与各封国共同
理万民,所以
现危险而没人相救。秦王朝看到周王朝的衰败,认为是弱小的封国终会被吞夺,于是废除五等爵,建立郡县制,朝廷内没有皇族
弟辅佐,朝廷外没有诸侯屏卫,好象一个人割掉四肢独由
腹支撑,旁观者为之寒心,可秦始皇还安然自得,认为是为
孙创立了帝王的万世之业,岂不荒谬!所以汉
祖奋起三尺之剑,以乌合之众起兵,五年之中,成就了帝王之业。这是为什么?因为
除盘
错节难以成功,摧枯拉朽容易得力,这是事理之必然。汉朝看到秦朝的失误,于是大封皇族
弟。等到诸吕擅权,危害刘氏皇族,而天下却没有发生动摇,其原因仅仅在于诸侯力量
大,有如粘在一起的磐石一样稳固。然而汉
祖分封诸侯建立藩国,封地面积超过古代规定,所以贾谊认为要想天下得到治理安定,不如广建诸侯国而减少诸侯势力,汉文帝没有采纳。到了汉景帝,由于采用晁错的计策,削减封国领土,于是爆发了七国之
。征兆
现在汉
帝时,祸患聚集于文帝、景帝之时,是由于开始宽厚得超过规定,而后来削减时又太急切的缘故。所谓:‘末大必折,尾大难掉’,尾
与
同属一
,有时也不顺从,便何况不是属于一
的尾
,岂能摆得动?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计策,颁布让诸侯自己可以分封
弟的推恩令,自此以后,封国力量由此衰败,
孙微弱,除了收取租税维持衣
生活外,不能参予国政。到了哀帝、平帝时,王莽掌权,借着周公之事,重演田常之
,封国诸侯中,有的甚至制造天赐祥瑞,歌颂王莽恩德,岂不令人悲哀?由此说来,并不是皇族
弟偏偏在惠帝、文帝之际忠孝双全,而在哀帝、平帝之际就变成叛逆,是权力轻微,势力薄弱,不能平定祸
而已。幸赖光武皇帝发扬不世的英姿,在王莽
了皇帝后仍能将他擒获,使汉代皇族
嗣在将要灭绝之时得以延续,岂不是皇族
弟的力量!可是以后,又不能借鉴秦王朝的教训,不知
承袭周王朝的旧制,到了汉桓帝、汉灵帝时,宦官执政,君王孤立于上,大臣
权于下,于是天下大
,
人并争,宗庙被烧成灰烬,
室变成荒草树丛。
太祖皇帝龙飞凤翔,扫除凶逆。大魏之兴,于今二十有四年矣;观五代之存亡而不用其长策,睹前车之倾覆而不改于辙迹。弟王空虚之地,君有不使之民;宗室窜于闾阎,不闻
国之政;权均匹夫,势齐凡庶。内无
不
之固,外无盘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为万世之业也。且今之州牧、郡守,古之方伯、诸侯,皆跨有千里之士,兼军武之任,或比国数人,或兄弟并据;而宗室
弟曾无一人间厕其间,与相维制,非所以
弱枝,备万一之虞也。今之用贤,或超为名都之主,或为偏师之帅;而宗室有文者必限小县之宰,有武者必置百人之上,非所以劝
贤能、褒异宗室之礼也。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其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是以圣王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故天下有变而无倾危之患矣。”冀以此论
悟曹
,
不能用。
“太祖皇帝龙飞凤翔,扫除凶逆,大魏兴起,至今已有二十四年了。观察五代的存亡原因,而不采用他们的治国良策;目睹前车之倾覆,却不改变车。皇家
弟空有虚名而实无封地,封国之君空有百姓而不能役使;皇族成员迁居在大街小巷,不知
国家大政方针;权力如一介小民,势力同寻常百姓。内无盘
错节的稳固,外无磐石般诸侯结盟相助,这是不能够使国家安定,成就万世大业的。况且现在的州牧、郡守,与古代的方伯、诸侯一样,都拥有千里之地,
兼军队要职,有的一家数人担任
官,有的兄弟同时占据要职;而皇族
弟竟无一人跻
于其间,与他们互相牵制,这不是使主
大、枝梢微弱、防备万一的办法。如今所谓任用贤能,或提
到著名城市为长,或担任一军统帅;可是皇族
弟有文才的,必只限于当一个小县县宰,有武略的,必只限于当一个只
百人的小官,这不是奖励
取,任用贤能,褒奖优待皇族
弟的礼法。俗语说‘百足之虫,至死不本僵’,这是因为扶持它
的脚众多的缘故。这句话说的虽是小虫,但可以比喻国家大事。所以,圣明的君王在安定时不忘记危
,存时不忘记亡,即使天下发生变故,也不会有覆灭的灾难了。”曹希望以这番议论使曹
有所
动而省悟,曹
不采纳。
五年(甲、244)
五年(甲,公元244年)/B
[1],正月,吴主以上大将军陆逊为丞相,其州牧、都护、领武昌事如故。
[1]季,正月,吴王任命上大将军陆逊担任丞相,原担任的州牧、都护、领武昌事等官职继续兼任。
[2]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夏侯玄,大将军之姑
也。玄辟李胜为长史,胜及尚书邓
令
立威名于天下,劝使伐蜀;太傅懿止之,不能得。三月,
西至长安,发卒十余万人,与玄自骆
汉中。
[2]征西将军及都督雍、凉诸军事夏侯玄,是大将军曹姑母之
。夏侯玄征召李胜担任长史,李胜与尚书邓打算让曹
在天下树立威名,劝他伐蜀。太傅司
懿劝止他们,没能止住。三月,曹
西行至长安,发兵十余万人,与夏侯玄一起从骆
汉中。
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皆恐,守城不
以待涪兵。王平曰:“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
祸,今宜先遣刘护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帅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亦至,此计之上也。”诸将皆疑,惟护军刘
与平意同,遂帅所领据兴势,多张旗帜,弥亘百余里。
汉中守军不足三万人,将领们都很恐慌,打算守城池不
兵迎战,等待涪县的救援。王平说:“汉中距离涪县将近一千里,敌人如果攻占了关城,便成为
灾大祸,应该先派遣刘护军占据兴势,我在后面拒敌。如果敌人分兵向黄金攻击,我率领一千人亲自迎战,周旋之间,涪县援军便会到达,这是上策。”将领们都持怀疑,只有护军刘
与王平意见相同,便率所领
队占据兴势,并漫山遍野
上战旗,连绵一百余里。
闰月,汉主遣大将军费督诸军救汉中,将行,光禄大夫来诣别,求共围棋;于时羽檄
至,人
擐甲,严驾已讫,与
对戏,
无厌倦。
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辨贼者也。”
闰三月,汉后主派遣大将军费统领各军救赴汉中,将发时,光禄大夫来
来到费住所送别,请求一起下一局围棋。此时,战地文书
错送到,士兵战
都已披挂铠甲,
动命令已经下达,可是费与来
对奕,仍面无厌倦。来
说:“我是故意考验您的,您确实令人满意,一定可以退敌。”
[3]夏,四月,丙辰朔,日有之。
[3]夏季,四月,丙辰朔(初一),现日
。
[4]大将军兵距兴势不得
,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
骡驴多死,民夷号泣
路,涪军及费兵继至。参军杨伟为
陈形势,宜急还,不然,将败。邓、李胜与伟争于
前。伟曰:“扬、胜将败国家事,可斩也!”
不悦。
[4]大将军曹率领
队到达兴势后受到抵抗,不能前
。关中以及氐、羌
落转运的军粮供给不上,
骡驴大量死亡,当地百姓在路边哀号哭泣,涪县大军及费
队相继到达。参军杨伟向曹
分析形势,认为应当
急撤还,不然将大败。邓、李胜与杨伟在曹
面前争执起来,杨伟说:“邓、李胜将败坏国家大事,应该斩首!”曹
大为不快。
太傅懿与夏侯玄书曰:“《秋》责大德重。昔武皇帝再
汉中,几至大败,君所知也。今兴势至险,蜀已先据,若
不获战,退见邀绝,覆军必矣,将何以任其责!”玄惧,言于
;五月,引军还。费
据三岭以截
,
争险苦战,仅乃得过,失亡甚众,关中为之虚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