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对诸葛亮说,我这个儿,就托付给先生了。先生看他还行,就帮他一把;不行,就废了他,取而代之(若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扯淡!刘禅的无能,简直就是明摆着的,还用看?无非因为明知诸葛亮之才“十倍曹丕”自己儿又不中用,放心不下,故意把话说绝,说透,将他一军。诸葛亮是明白人,立即表态:“臣敢竭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铁了心来辅佐那年龄相当于中生、智力相当于初中生的阿斗。
陈寿说,刘备的托孤“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这说法,如果不是拍,就是没脑。诚如孙盛所言,如所托贤良,就用不着说这些废话;如所托非人,则等于教唆人家谋反。“幸值刘禅暗弱,无猜险之,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刘备托孤成功,全因为诸葛亮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又为人谨慎,小心,这才没闹什么事来。但要说刘禅没有猜疑忌恨过,则不是事实。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各地人民怀念他,要给他建立庙宇,刘禅就不批准,说是“史无前例”可见刘禅内心是忌恨厌恶诸葛亮的。事实上,一个人只要当了皇帝,就会忌恨手下能力比自己更的大臣,而且越是弱智,就越是忌恨。因为所有的蠢才都一样,只要手握权力,人一等,便会自我觉良好,不绝。一旦发现手下人比自己,又会恼羞成怒,必去之而后快。刘禅其实也一样。只不过有贼心无贼胆,有贼胆也无贼力,只好在诸葛亮死后小动作,发小威风,表示他还是个人。
其实,即便刘禅对诸葛亮真心“事之如父”也是没意思的。这家伙实在太蠢。又岂止是蠢,简直就没有心肝。他了俘虏后,被迁往洛,封安乐县公。有一天,司昭请他吃饭,席间故意表演蜀国歌舞。蜀国旧臣看了,无不怆然涕下,只有刘禅,照吃照喝“嬉笑自若”司昭慨说,一个人的无情无义,怎么可以到这个份上(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又一天,司昭问他:很想念蜀国吧?刘禅立即答:“此间乐,不思蜀。”旧臣郤正听说了,就对刘禅说,下次再问,就说先人坟墓远在陇、蜀,没有一天不想的,说完再把睛闭起来。后来司昭又问,刘禅果然照着说,照着。司昭说,我怎么听着像是郤正的话呀!刘禅立即睁开睛,惊喜地说,猜对了,正是他!旁边的人都忍不住笑。当然,这也可能是为了保命,装傻。但即便是装傻,也是没心肝。事实上,除了“乐不思蜀”这句成语外,刘禅对于中国历史半贡献都没有。辅佐这么个东西,有什么意思?
所以诸葛亮很累。又要打天下,又要哄小孩,又怕老的起疑心,又怕小的不兴,能不累吗?事实上,诸葛亮不像军师,倒像家。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亲自过问,亲自持,即所谓“事必躬亲”这固然是生谨慎,也是势之所然。不这么,他怎么能大权独揽而国人不疑呢?他实在是害怕差错啊!
过度的疲劳,严重损害了诸葛亮的;沉重的压力,又使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诸葛亮曾上表致刘禅云:“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不甘味。”公元207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倒在了北伐途中,享年五十四岁,比曹少活了十二年。诸葛亮的原本是很好的。陈寿说他“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是个伟丈夫。如非劳累过度,心力瘁,岂能逝世于年富力之时?
诸葛亮实现了他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其实是累死的。蜀魏战,相持五丈原。蜀使至魏军营中,司懿不问军事,只问饮起居。当他听说诸葛亮黎明即起,夜才睡,罚二十军以上的事,都要亲自过问时,便断定说:“亮将死矣。”
能臣太累,那么皇帝,不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