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被曹丕吓死的。张绣为了讨好曹丕,曾多次请他聚会,没想到曹丕竟然发怒说:你杀了我哥哥,怎么还好意思厚着脸见人呢!张绣“心不自安,乃自杀”此案甚为可疑,姑不论。但他的儿张泉被杀,则是事实。张泉是因牵扯到魏讽谋反案中被杀的。据说此案“连坐死者数千人”时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曹生前最后一次大清洗,下手的人又是曹丕,但下令的却是曹。此案的案情倒不复杂。据说魏讽是沛人“有惑众才,倾动邺都”大约是个“摇鼓,妖言惑众”的人。曹的魏国相国钟繇(音由)见他名气大,便让他了西曹椽。可是这个魏讽,却趁曹在前线指挥与关羽决战之机“潜结徒党”与长乐卫尉陈祎(音伊)密谋袭取邺都,抄曹的老窝。然而事到临,陈祎却害怕了,便向看家的曹丕自首告密。曹铲除异己向来就不手,何况前方吃之时,更不容后院起火。曹丕手上有了老的令箭,也就趁机大开杀戒,杀魏讽,也杀与本案有牵连的人,包括张泉。
现在已无法查明张泉是怎样卷此案的。一可能是张泉因曹丕死了父亲,心怀仇恨或心存恐惧而加盟魏讽的徒党。第二可能是曹丕因有间接谋杀张绣之嫌疑,畏惧张泉报仇,脆人谋反,杀人灭。第三可能则是曹丕并未死张绣,但也知曹笼络张绣,完全是于政治需要,杀之仇是不会忘记的。报复既然无法施加于张绣,那就拿张泉来抵罪好了。你杀了我的儿,我也杀你的儿,岂不是扯平了?曹丕揣到曹的这一心思,便想趁机替父王了却这一心思,没准更能巩固自己太的地位。当然还有一可能,就是曹直接下令死张泉。总之,张泉之死,很有可能是冤案,或是被上梁山。事实上,魏讽一案牵扯的人那样多(《世语》说数十人,《通鉴》说数千人),冤死鬼是少不了的,其中说不定就有曹早就想报复又没有机会报复的人,比如在官渡之战中与袁绍暗中勾结的那些家伙。
实际上,曹既才又妒才,能容人也会整人。他整起人来,也与他用人一样,是“大手笔”没有什么他不敢杀的人,也没有什么他杀不了的人。当年在兖州时,他就杀了鼎鼎大名的边让。边让,陈留人,博学有辩才,所著《章华台赋》传颂一时,大将军何曾特予征召,蔡邕、孔、王朗等名士也都极为推崇,他本人也过九江太守,后来辞官在家。边让自己是名士,自然不大看得起曹这个宦官养的儿,可能很说了些侮辱不恭的话,自以为曹不敢把他这个大名人怎么样。谁知此时曹还不是宰相,肚里也还撑不了船,便悍然地把他杀了,而且还杀了他一家。沛相袁忠和沛人桓邵也看不起曹,边让被杀后,两人逃到州,家人却落虎。后来桓邵自首,跪在曹面前求饶,曹却恶狠狠地说:下跪就可以免死吗?当然不能。结果桓邵也被推去斩首。
曹的这件事,影响极坏,当时就引发了一场叛,事后也一直被人们议论。有了这次教训,加上官也大了,野心也大了,慢慢学得“将军额上跑,宰相肚里撑船”报复起来,也就不那么直截了当。但报复还是要报复,嫉妒还是要嫉妒的。即便是老朋友,也不例外。老朋友许攸、娄圭,都因为才智过人又“恃旧不虔”(仗着自己是老朋友而对曹不恭)而被杀。娄圭,字伯,少有猛志,智勇双全,追随曹,立功极多,曹常常自叹不如(伯之计,孤不及也),终因嫉才而杀了他。
相对娄圭而言,许攸就有自己找死。他既恃旧,又恃功,一直对曹不那么恭敬客气,常常当着众人同曹开玩笑,甚至直呼曹的小名说:阿瞒呀,没有我,你就得不到冀州了。曹表面上笑着说:是呀是呀,你说得对呀,心里却恨得咬牙切齿。后来曹攻下邺城,许攸又指着邺城城门对曹边的人说:这家伙要不是有了我,就不了这个门啦!曹便再也不能容忍。当年在官渡,曹危在旦夕,对许攸的放肆只好忍了又忍,这会儿可就没有这个必要了。于是曹便毫不犹豫地要了他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