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韩信也忘不了刘对他的知遇之恩,所以他没有称王。韩信不称王只是简单的报恩吗?这里面有什么层的原因吗?
韩信当时不愿意背叛刘的理由是什么?就是他对蒯通说的那段话:“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人之者死人之事。”这个回答比他对武涉的那个说法了一个层次,更为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坐了人家的车,那就要把人家的患难也背在自己的上,因为他已经用他的车背过我了;穿了人家的衣服,那就要把人家的忧虑也当自己的忧虑,放在自己的心怀里面;吃了人家的东西,就要用生命去报答,宁肯死也要完成人家的事情。
“死人之事”这是一个很的要求,那已经不是简单的知恩图报或“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问题,而是要用生命去报答。这是为什么?
因为中国文化有这么一个观念——是生命之源,谁给我们东西吃就等于给了我们生命。谁给了我们生命?当然现代科学的观,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生育了我们。但是你要想想,比如一个小孩,尚且在婴儿期,他能知自己是谁生的吗?他不可能知,他知什么呢?他只知谁给他吃的。而一般地说,孩都是母亲用母来哺育的,谁给他吃他就认谁母亲,这就叫“有便是娘”其实历史上很多人都是和妈亲,包括历史上一些皇帝,都是跟妈亲,因为他是吃妈的长大的。中国很多地区把这个就叫妈妈,吃就叫“吃妈妈”那是生命的源泉。所以凡是给了我们生命的源泉——包括我们的生命,包括我们神的生命——我们都称之为母亲,比如“母亲河”、“母校”、“祖国母亲”…都是生命的赋予者。
同样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共衣是一很重很重的情分。因为中国人有一个观念,自己的衣服是不能随便给人穿的,尤其是女人。为什么呢?因为衣服是最贴的,它已经构成我们“文明人”的一分,一个“文明人”不能赤的,必须要穿衣服,它代表我的份,甚至代表我的格、我的心理,它是我的代表。如果我把我的衣服给人穿,这叫以相许。《诗经》里面有一首诗说:“岂曰无衣?与同袍。”意思是说: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跟你共一件战袍。同袍就是同胞啊,我们说骨同胞,海峡两岸骨同胞,那“胞”是什么?“胞”就是衣、胞衣,就是小孩生下来外面的那个胞衣。所以同袍就是同胞,同衣就是同依,依靠的“依”
我们看《红楼梦》里面有一个情节,就是晴雯因为王夫人讨厌她,说她长得像狐狸,狐媚,肯定是勾引我们家哥儿了,撵去,撵回家去。结果她又穷又苦又生病,不久于人世,奄奄一息,宝玉偷偷地去看她,两个人泪满面。晴雯已经是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了,挣扎着在被里面把自己贴的内衣脱下来给宝玉,宝玉接过来以后,立刻明白了晴雯的心思,把自己的外衣也脱了,把晴雯的内衣地穿在自己上。晴雯说,这样一来我就死可瞑目了,要不然我真是枉担了一个虚名。所谓枉担的虚名是什么意思呢?是王夫人怀疑她跟宝玉两个人那个了,其实晴雯是清白的,她和宝玉两个没那个,跟宝玉那个的是袭人。但这样一来,我晴雯的内衣宝玉穿过了,就等于我晴雯和宝玉两个的已经贴在一起过了,那么我背这个罪名也不冤枉了。
你说,共一件衣服是多么重的情分啊?那么刘能够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韩信穿,韩信恩德,永志不忘,不能背叛。这当然是中国文化中的心理通则,但是对于韩信来说还有一层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是韩信早年时挨过饿,挨过冻,是曾经没饭吃没衣服穿的人,遇到一个诸侯王,居然把自己的衣服给他穿,把自己的饭给他吃,韩信的这份激简直是难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