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也就是“故事”在一般民众看来,故事是可以随便说的。而在历史学家看来,历史不能随便说。于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就有了三面目。一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形象”这是史学家主张的样,比如《三国志》。一是文艺作品包括小说和戏剧中的面目…—“文学形象”比如《三国演义》和各“三国戏”这是文学家的主张。还有一是老百姓主张的样,是一般民众心中的面目,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比如民间传说和习俗、信仰。这三形象的差别很大,比如关羽,在《三国志》当中是人,到了《三国演义》就变成了神,到了民间信仰那里,就不但是神,而且变成了财神。
?易:“妙说”与“大话”是两个概念“妙说”是针对“正说”和“戏说”正说公信,但读来乏味;“戏说”容易传播,却不真实。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因此只有“妙说”这个方法,也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大话并不能概括“妙说”的全内涵,可能更多指的是使用现代的语言,包括“无厘”语言。妙说,首先讲者得有趣,有文学修养,有验历史、品味历史、把握历史情调的能力。
平民立场、现代视觉、三维结构
?记:为什么选择三国开讲?三国这段历史究竟有什么魅力?
?记:有人把您和黄仁宇、李亚平的书称作“另类历史”您怎么看所谓的“另类历史”的说法?易:难只有所谓“一本正经”才是正宗和正统吗?难非要把历史当作一尸,放在解剖台上吗?学术不必是铁板一块,也用不着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只有一模式,可以有不同的学术的研究、表达和传播的方式,应该百齐放。我并不主张所有的学者都走书斋、走社会和媒,不主张,也不可能,但也应该有一分人尝试着去,完全可以和平共,各安其是,井不犯河。“另类历史”卖得这么好,至少说明,历史不是少数专家自娱自乐的事,而是人民大众的事。
?记:您要开讲“三国”一讲就讲一年,这次的讲座是怎么计划的?
?记:您曾提过一个解读历史的概念“妙说历史”这可能就是很多观众所说的“大话”似的解读吧。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记:那么真实的三国是什么样呢?
?易:三国,其实是比较难讲,从天下大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我们给讲坛定了一个十二字的方针:平民立场、现代视觉、三维结构。怎么说呢?首先是把这些英雄当作人“诸葛亮是人不是神,曹是人不是鬼”把他们还原成*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七情六,这叫平民立场;其次现在回过来看历史,总要比古人看得清楚一吧,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当代人的角度,怎么看待我们的历史;再有是从人、事件、问题三个维度来结构三国这段历史,比如说到“真假曹”就是以人为中心,比如“一决雌雄”讲关渡之战,就是讲事件,再有是讲问题,比如曹的用人之。每一集都有一个悬念,到结尾会引一个新的悬念,像电视连续剧的结构。
?易:三国确实是让人神往的,文人的态度是向往,民众的态度是喜,文人向往的是三国时代,民众喜的是三国故事。
?所以说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三国,我们这个节目要的工作就是讨论这三形象。一是要“还原”就是告诉大家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怎么样的。二是要“比较”就是看看这三形象究竟有什么不同。三是要清楚历史形象为什么会变成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渔樵闲话”其实“尽渔樵闲话”的,又岂止是“六朝兴废事”又何止“三国事”?那是可以包括一切的历史,正所谓“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