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六讲三顾茅庐(3/4)

己设计的这个目标,是到了这个集团以后他一定要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要当首席谋士,要当这个集团的二号人,而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关系过于密切,则同,寝则同床,针泼不,你很难挤去,他也要犹豫。

那么这两个说法都有理,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非常重要,就是年龄。我们要知诸葛亮山的时候是多少岁?26岁,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多少岁?46岁,那么将心比心,让一个46岁的经百战的天下枭雄把一个26岁的从来没有表现过自己什么特殊能力的年轻人奉若上宾,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可能要求刘备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到一个乡下去请个二十岁的人来当他的总参谋长呢?所以年龄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如果不是后来曹那么咄咄人,这个事说不定还要拖下去。总而言之,刘备他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决定放下皇叔和长辈的架,下乡去见一个比他小了二十多岁的没有任何衔和功名的这么一个年轻人,所以三顾茅庐是可信的,登门自荐只能存疑。

据易中天先生的分析,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还是可信的。诸葛亮在当时的确小有名气,他的山代表了一分人的愿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刘备对诸葛亮的认识,以司徽和徐庶为代表的荆州士人集团起了推动作用,这也促成了后来的三顾茅庐。那么,三顾茅庐的真实过程是怎样的呢?它是不是真如小说中所说的那样呢?

刘备三顾茅庐,他是去了三次只见了一次呢,还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一般人读《三国志》,从这五个字里读了信息“凡三往,乃见”是觉得去了三次才见到。但是我们读诸葛亮的《师表》,读陈寿《上诸葛亮集表》,不是这个意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没有说去三次才见到一次。我们再去读杜甫的诗“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也没有说去三次只见到一次,而且周汝昌先生解释“频繁”二字就是多次。因此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不但去了三次见了三次,很可能还不止去了三次,这个“三”是多次的意思,因为在古书里面“三”它可以表示多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不是说只有三次嘛。可能去了多次,去了一次就谈一次,照《师表》的说法“咨臣以当世之事”不停地提问题,谈一谈天下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办,越谈越拢,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契合,越谈情越好,了解越,刘备拍板,这就是我要找的人,诸葛亮也拍板,这就是我要找的人。因此有可能是这情况。

那么如果我们能确定这样一些结论,那么《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那就是地地的演义了,而且即便是刘备去了三次才见到一次,它也是演义,因为《三国志》里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但是《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写得非常彩。第一次去,先看见一批农民在一边地一边唱歌,走过去问,这个歌是谁创作的?孔明先生,然后再一看,说孔明先生住在哪里呢?农民说就住在那个山后面,一看这个山,哎呀,气象非凡。然后兴致冲冲地去了以后,碰上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在那儿看门,刘备说我来拜见先生,先生早上去了,那先生到哪儿去了?不知,行踪不定。那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不知,来去不定。碰了钉,碰了钉以后只好很惆怅地看了看风景,然后碰见了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当时刘备大喜过望,对面来一位先生“貌岸然”这个“貌岸然”是褒义词,就像贾宝玉见了林黛玉一样,贾宝玉见了林黛玉第一句话,哎呀,天上掉下来一个神仙似的妹妹,当时刘备看了对面走过来一个神仙似的哥哥,佩服得不得了,一谈还是一个朋友,他就被打动了。

到了第二回来了以后,先是见到他的两个朋友,一个是石韬石广元,白面长须,第二个朋友孟见孟公威,清奇古貌,坐在酒店里面唱歌,刘备就去谈。谈完以后再到庄上去,见到一个少年抱膝拥炉而歌,好像搞“超级男声”似的,又唱歌,又上去行礼,一问是诸葛亮他弟弟。然后再来一老,也是风度翩翩,世外人的那个觉,一问是他岳父。这么折腾了两回以后,刘备都已经佩服得五投地了,说这个诸葛亮他住在这个地方,他把那个农民得跟大学生似的,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他的这些朋友,他的弟弟,他的岳父,一个个都不得了的人,那他还得了吗!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