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六讲三顾茅庐(4/4)

么多了。那么刘备见到了诸葛亮看门的小孩怎么说的呢,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把他所有衔都说来,那小孩怎么说呢,我记不住那么多。

这两个情节真是好有一比,实际上确实是这样,如果说戏剧中的崔莺莺是待字闺中,那么小说中的诸葛亮就是待价隆中,他们都在等,等自己最中意的人。我们知在那样一个时代,君臣关系是有像夫妻关系的,讲究什么呢?从一而终,在当时一个德品德尚的人,一旦选中了一个君主、一个老板,他会是很自律地要求自己从一而终的,是不能变节的。当然在那个时代变节的人也很多,改换门的人也很多,也不能认为就不德,但是特别严格自律的人他是不变的,诸葛亮在德上对自己要求是很的,所也他是不能变的,所以他必须选准。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对方一定要有诚意,因为小说中的诸葛亮也好,戏剧中的崔莺莺也好,都是心气很的人,绝不肯随便地以相许,他一定要考验对方,他一定要摆足了架,吊足了胃,确确实实证明对方是诚心诚意,他才肯答应。

所以说《三国演义》这段描写是彩的,很彩,非常彩,可惜是假的。但是虽然三顾茅庐是虚构的,仍然有意义,意义在哪儿呢?我们现在可以把它看古代版的营销学教材,我们现在用现代视角看看这个事件就很有意思了,在这个事件中,刘备好比一家投资公司的大老板,他决定行投资,要买断某一个人才,诸葛亮呢,就像一个准备应聘行政执行官的这个一个职业经理人,他们双方都有一个互相试探、了解的需要和过程,所以他这一东西用现代的光一看就觉得整个的这些什么唱歌的农民,不懂事的童啊,稀奇古怪的朋友全是托儿。这当然是我们今天站在现代视角回过看这个问题得的结论,甚至我也可以坦率地承认我这个推测是以小人之心度君之腹,纯粹是我的个人意见,不是历史意见,也不是时代意见,也不是罗贯中的意见。

那么罗贯中的意见是什么呢?也就是说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猜,两个原因,第一原因是好看,小说一定要好看。我对小说有个定义,有人问我说小说是什么?我的定义是,就是可以躺在床上看的东西,小说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说”的本来意义,而罗贯中《三国演义》写的这个三顾茅庐,你不是真是假,好看,这是没有问题的,确实好看,这是他小说家、文学家他的需要。

第二个原因,与罗贯中本人可能有关系。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当过张士诚的幕僚,史书上说罗贯中这个人有志图王,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也是一个想来辅佐一个人成就帝王之业的,只不过在后来的斗争中是朱元璋胜利了,他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诸葛亮一样是师未捷,不过他没死就是了,罗贯中没死,但是这失落、寂寞是一样的,所以他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形象的时候,难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何况诸葛亮这个人确实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个榜样,中国古代读书人差不多都是有诸葛亮情结的,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就把自个比诸葛亮了。

但是我们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古代作为文化人神偶像的很多啊,文天祥他也是神偶像,岳飞也是神偶像,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为什么惟独诸葛亮在中国读书人、文化人、知识分,在人民群众当中他那个地位那么崇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三顾茅庐,就是其他的不岳飞、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请四请请来的,就诸葛亮一个人请了三回。而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他有一个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事情,所谓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他这一肚满腹的经纶,一肚的学问,一的本事,他有一个地方使啊,他要使用来,他只有找一个好老板,因为他自己不了老板;但是另一个方面他又清,他的心理又很脆弱,他受不得打击,受不了冷遇,不愿意自己腆着脸找上门去让人家踢来,最好是所有的老板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门去请他来,而这样的例只有这一个。那么罗贯中作为这样的一个读书人,这样一个文化人,他摆这个事情他能不大文章吗?他肯定要大写特写,这个我猜测可能就是《三国演义》这个“三顾茅庐”它背后的这样一心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