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这句话激的,我们刘豫州如何守义不辱等等,这个就是太小儿科了,把战争当儿戏了,把历史当小说了,没错,孙权和孙悟空都姓孙,但是孙权不是孙悟空,不会一激他就起来,孙权这个时候虽然只有二十七岁但是政治上已经相当成熟了,你想孙权十**岁的时候,鲁肃要劝他称帝,他怎么说的?哎呀,非所及也,他那个时候就会打哈哈,打官腔了,他怎么可能中你的激将法的计?这是第一。
第二,在投降曹还是对抗曹这个问题上,江东集团内是有很有激烈的斗争的。这个有大量的材料可以证明,也就是说在江东集团存在着一个势力很大的,我们叫它投降派也好,叫它降曹派也好,叫它鸽派也好,叫它主和派也好,反正是确实存在这么一个力量,这个力量不可能是诸葛亮来了以后才冒来的,他们早就存在了,而且江东集团也不可能是诸葛亮来了以后才关注到荆州的势态,他应该是早就关注了,所以才有孙权派鲁肃到当去见刘备这样一件事情,就说明他们早就在关注这个形势的发展了。于是不同的意见应该也是早就形成了,那么在这样意见分歧的情况下,以孙权这样一个会领导的人,他怎么可能不和家里人先商量好了,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认识,仅凭一个陌生人,原来敌对集团的,明明自己打败仗来求援的这么一个人这么慷慨陈辞一番,他就表态了,这个逻辑上讲不通的。
第三,孙权最后为什么要决定联合刘备抗曹,要来帮刘备这一把呢?难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手时就手?那是李逵、那是武松、那是鲁智,那不是孙权,孙权不是江湖好汉。再说了,孙权和刘备也不是哥们儿,他吗来打这个抱不平,他是政治利益所使然,他是算账的结果,他把账算清楚了的。而这个时候孙权为什么犹豫不决?我们前面讲过了,当时曹往南一兵,孙权上就派鲁肃去找刘备,当时就是决定要联合刘备来对抗曹的,那么这个时候为什么犹豫了呢?因为他有一些账算不清楚,哪些账算不清楚呢?我们来帮他算它一算,第一,论亲疏,孙权跟曹亲,跟刘备疏。孙权和曹是姻亲,是亲家,这个曹的侄女嫁给了孙权的弟弟孙匡,曹的儿曹彰娶了孙权的侄女,这个辈分有,但是他们确实是儿女亲家;跟刘备呢,八杆打不着,非亲非故。第二,论弱,不要论了,明摆着的,谁谁弱。论情,孙权对曹是又怕又恨又不敢得罪;刘备呢,不关他死活,没情。但是曹把手伸到荆州来,孙权是不兴的,因为荆州这个地方是他孙权想要的,而且如果一旦刘备被曹灭了,孙权会到威胁,这个也是肯定的。但是如果贸然地帮助刘备那就等于和曹翻脸,曹也是得罪不起的,也是要给自己惹来麻烦的,那么现在账是个什么样的账呢?帮助刘备引火烧,不帮刘备助纣为,反过来也一样,不帮刘备亡齿寒,帮助刘备养虎遗患,因为刘备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你这回帮了他,他难将来就不打你的主意,他羽翼丰满了以后,你以为他是那么好玩的吗?所以孙权犹豫,他算过来算过去他这个账算不清楚,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守中立了。也不行,你想当年曹跟袁绍打仗的时候,刘表就守中立,最后怎么样呢?曹把袁家灭了以后灭刘表。所以帮刘备不是,不帮刘备不是,守中立也不是,这才犹豫,这才拿不准,如果孙权拿准了,算好这个账,诸葛亮不来说他也会派鲁肃去找刘备。那么他又为什么在诸葛亮说的时候拍了这一板呢?那只有一个推论,就是在此之前已经有人帮孙权把账算清楚了,他有了底才对诸葛亮拍了板:“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当曹者。”
那有人就会再问一个问题了,你说的把账算清的这个人难就不能够是诸葛亮?不能够。为什么不能够呢?这不是平问题,不是能力问题,诸葛亮的能力、平确实很,但是此刻不行。是什么问题呢?是立场问题,份问题。诸葛亮现在是什么份?是刘备集团的使节。什么立场?刘备的立场,不是孙权的立场,当然为了维护刘备的立场,他也能够设地地站在孙权的立场上替孙权谋划一下,但不可能十分到位,孙权也不可能完全相信。因为在孙权要算的这个账里面还有一笔账,这就是我说不可能的第四个原因,什么呢?就是孙权的决策不但要考虑江东集团的集团利益,还要考虑他孙权的个人利益。而替孙权个人行谋划,绝不可能是诸葛亮,因为他是另一个集团派来的使节。如果这个时候诸葛亮没山,他不是刘备的人,他还隐居在隆中,这个时候他飘然来到江东说一番话,那个可能起作用,他以局外人的份来讲是能起作用的,但他已经是局中人了,这个份改不了。而设地贴心贴肺地替孙权谋划的,只可能是孙权自己的人,而且这个人还必须非常清楚孙权的心思,能够和孙权达到心照不宣的默契,那么这个人他是谁呢?请看下集…力挽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