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十七章非常君臣(2/4)

不批准。于是老百姓没有办法,只好在街巷尾自己设一个灵台,来祭祀他们无限怀念的丞相诸葛亮。这个时候就有人向朝廷提来,说是不是可以在成都为诸葛亮立一个庙呢?结果是“后主不从”又不批准。后来有人提来,说这样也不太好,因为私祭你是阻止不住的,不如把民间这些随意的祭祀由我们政府规范起来。这才勉同意,在定军山诸葛亮的墓前立了一个庙。那么这个事情呢,是有争议的。有人说这个刘禅不批准为诸葛亮立庙,这也是制度规定的嘛。因为《襄记》的原文是:“朝议以礼秩不听。”就是据礼法的规定,是不可以这样的,因此他是制度办。那么我们要问的是,在那样一个时代,制度当真就那么重要吗?比方说,刘备恢复了丞相制度,诸葛亮去世以后怎么样呢?刘禅把它废了,诸葛亮去世以后蜀汉无丞相了。还有,诸葛亮定下来的北伐曹魏的国策,刘禅也废了。那么大的制度都可以改,如果刘禅是打心里崇敬他的相父,他应该破例,他为什么不呢?我们就要清楚刘禅为什么不,三个原因。第一,形同禁。刘禅继位以后我估计就没有,一直到诸葛亮去世以后,在建兴十四年四月刘禅才去了一次都江堰。这个事情被《三国志》大书特书,讲刘禅到了都江堰什么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看了岷江的。而且据说还有人议论,说丞相要是在世的话他能去吗!你想刘禅17岁继位,一个十七八岁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整天就在里面不能到走,看一看都江堰还要被人说成是玩丧志,他吗?这是第一。第二,不免挨训。这个我们去读一下诸葛亮的《师表》就知,《师表》怎么教训刘禅的?比方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说你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嘛,这是一个大人训小孩气。而且我统计了一下,不长的一篇《师表》十提到先帝。一开始就是“先帝创业未半”然后就说先帝如何如何、先帝如何又如何,某某事情是先帝定下来的,某某人是先帝看重的,某某人“先帝称之曰能”陛下应该如何如何,臣呢是受了先帝的委托,如何如何报效先帝,全是讲先帝。所以将心比心,他就等于对一个人说,你看你爸活着的时候什么什么,你爸原来如何如何,你爸是怎么怎么待的。那别说是一个皇帝是吧,就是一个平民家的男孩,他也受不了一个人整天在耳朵旁边说你爸如何、你爸如何。我爸如何、我爸如何,那朕呢?朕如何?不嘛。我倒不是说诸葛亮这个说得对还是不对,我这里没有判断对错的问题,我只是说刘禅不。第三个,难以亲政。照传统的顾命或者托孤的规矩,这个政权迟早是要还给皇帝的,只是因为这个皇帝还小,未成年,又失去了父亲,所以“谓之孤”那他成年以后呢?他该不该由一个见习皇帝转个正,变成一个在职皇帝呢?而你作为顾命大臣、托孤大臣,你的任务是辅政,而不是执政。而我们显然看不到刘禅有亲政的可能。有此三条,我估计他是不。当然也没有反对,但是心里面嘀咕不嘀咕,这难说,郁闷不郁闷,就不好说了。

本章尚未读完,请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易中天先生在这里卖了一个小关,我们脆把这层窗破,刘禅肯定是在心里要犯嘀咕的,那肯定是非常郁闷的。别说刘禅是皇帝,就是一般人,老是被人训斥,还没有人自由,也不让事,心里能不嘀咕,能不郁闷吗?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疑问,诸葛亮为什么要让刘禅心里嘀咕呢?诸葛亮还政于君不就完了吗,自己还落得省事,他为什么不这样呢?

通常的说法是,那很简单,刘禅扶不起来嘛。不大家都说扶不起来的刘阿斗嘛,智商低,能力差嘛。有没有证据呢?也有,四条。第一条,轻信小人。他后来自己执政以后不就是在那儿重用小人吗,宦官吗?第二,不战而降。第三条,忘恩负义。怎么个忘恩负义呢?忘记赵云救他之恩。景耀三年的时候,后主追谥前朝的几位将军,关羽、张飞、超、黄忠都追了谥号,就是不谥赵云。后来是姜维等人来为赵云打抱不平,才追谥赵云一个尊号。这叫忘恩负义。第四条,没有心肝。刘禅后来是亡国了,投降了以后到了洛。到了洛以后司昭设宴招待他,演奏蜀国的音乐,表演蜀国的乐舞。当时蜀国跟过来的人全都痛哭涕,只有刘禅喜笑自若,开心得不得了。司昭当时就跟人说,一个人没有心肝怎么可以到这地步!后来司昭又去问刘禅,说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上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从这来的嘛。说完这个话以后,他带来的一个旧臣就跑去找他说,不能这样说呀,这样说实在太没心肝了,下回司昭再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