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呢?他打算投奔一个叫郑宝的人,这个郑宝是什么人呢?不知,没传的,可见他不怎么样,不是什么人
。那鲁肃宁肯去投奔郑宝也不投奔孙权,说明当时
亡北士或者“宾旅寄寓之士”这些人不看好孙权,他们是犹豫观望态度,不急于表态,当然也没有反对,不像江东士族那样反孙权,是个中间力量。但是这个时候鲁肃一下
站到孙权这儿来了,这是一个信号啊。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鲁肃就叫
来得巧。而且来了以后跟孙权大谈什么呢?“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跟孙权谈起
皇帝的事情来了,这个支持力度是相当可观的。这是时机。
第三个是途径。一般地说“宾旅寄寓之士”孙权政权也是靠“宾旅寄寓之士”来介绍推荐,比方说严畯就是张昭介绍的。而鲁肃这个第二政治势力的黄
人
,是那个红
人
推荐的,这也特别。而且鲁肃
孙权幕府以后担任的职务是什么呢?武职。开始还是
宾客了,就当了一段时间的宾客,后来
任武职。我们知
孙氏政权一般就是说,武以周瑜为首,以淮泗将领为主;文以张昭为首,以
亡北士为主,基本上是这样一个系统。鲁肃是一个中间人
。这就打破了孙氏政权的格局,表现
一
前两
政治势力合
的趋势,所以这个意义是很大的。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我们知,鲁肃投奔孙权,并最终担任武职,不仅表现
淮泗将领和
亡北士这两
政治势力的合
;而且更
一步来看,既然
亡北士可以
以淮泗将领为主的军事系统,那么,江东士族将来岂不是也可以吗?这就使孙氏政权的三
政治势力…淮泗将领、
亡北士、江东士族有了合
的趋势。所以易中天先生认为,鲁肃投奔孙权并最终
任武职,这件事情意义非常重大。那么鲁肃之后,接替鲁肃军职的是吕蒙,吕蒙是谁?他
任这个职务又有着什么意义呢?
我们知了鲁肃的意义以后,我们就知
了吕蒙的意义。我们知
孙氏政权的军事将领当中,最重要的是上游统帅,所谓上游统帅就是把守长江上游的。那么孙氏政权的上游统帅是哪些人呢?第一个是周瑜,第一任,周瑜去世以后是鲁肃,鲁肃去世以后是吕蒙,吕蒙去世以后是陆逊,被称为东吴四英将,四大英将,也是四任统帅。那么这个第三任吕蒙又怎么有意义呢?我们也来看他的
份。第一,吕蒙不是江东人,他是汝南富邳人,不是江东的。这一
和江东士族不一样。第二呢,这个人没什么文化,叫“少不修书”从小不学习的,所以他也不是什么士人,他不是
亡北士。这一
和张昭他们不一样。第三
呢,他虽然很早就参加了孙策的
队,但是职位很低,开始大概就是一个勤务兵,这叫
“引置左右”跟在旁边的,也就是一勤务员;后来当了一个别
司
,就是当了一个杂牌军的小
目。这个和淮泗将领他们也不一样。所以如果说鲁肃是和三
政治力量都说得上话,那么吕蒙就是和三
政治力量都沾不上边。
因此,我们如果说三政治力量是红、黄、蓝三
颜
的话,那么鲁肃和吕蒙就是灰
的,或者说他
有灰的
调。因为一个是都有关系,一个是沾不上边。孙权需要这样的一个灰
。为什么呢?他在前期,他需要由灰
把他政治地图上的红、黄、蓝三
颜
调和起来。因为灰
是可以跟任何
彩搭
的,你们会穿衣服的都知
,灰
好搭
。后期呢,他需要一个颜
实现他政治地图的“泛蓝”那么鲁肃和吕蒙刚好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所以我们看一看孙氏政权长江上游四大统帅的这样一个任职的秩序,就可以证明田余庆先生的观
是正确的,就是孙氏建国的
路就是江东化的
路。由一个外来的、依靠军事力量建立起的政权,逐步地过渡到依靠本地世家大族力量建立的政权,这就是孙权建国的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