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吗?孤不是同意吗?你们。你们的建议嘛,不是你们主张联盟,你们主张打曹
吗?你们去联盟,你们去打啊。如果孙权一开始就把这个态度表示
来,大家心里
嘀咕怎么办,大家
同意,心里面不同意,他能好好
活吗?所以说这真是叫
会当领导啊。而且孙权他不怕意见多,意见多有什么关系啊,有反对意见有什么关系啊,有主张投降的人有什么关系啊,怕什么啊,在这样一个大是大非之前,大家都来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表一个态,每个人的政治立场不就显示
来了吗?我从此对你们这些人,我心里不就有数了吗?我也不怕时间长啊,孙权他沉得住气。
【画外音】正因为沉得住气,所以曹丕称帝,孙权上表称臣,刘备称帝,孙权不为所动,因为孙权知,以当时孙氏集团的实力和他个人的能力,还
不了皇帝梦,他需要韬光养晦,发展实力,等待时机,但当时魏蜀吴三足鼎立,曹魏对江东是虎视眈眈,蜀汉对江东也是不怀好意,光靠沉得住气,孙权还
不到建号帝王,以图天下。那么除了沉得住气,孙权还
到了什么呢?
第二呢,变得了脸。这个孙权前半生你去看去,不知变了多少回脸,他和刘备原来是盟军、盟友,亲密无间,还把妹妹嫁给他,嫁了没多久,他就去打人家去了,他和曹
本来是翻了脸的,在赤
之战的时候,
刀来,我与老贼势不两立,后来又重新通婚姻了。他是联刘又袭刘,降曹又背曹,曹
来势汹汹,
攻的时候,他抵抗;赤
之战以后,曹
攻势锐减,他投降;关羽在襄樊威震华夏,声名大震的时候,他去偷袭;等到刘备兵败夷陵的时候,他派一个使节求和去了。他真像古龙小说里面的那些人,总是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时候,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
了意想不到的一招,
得曹刘两方
转向,不知
他要
什么,这是什么呢?这也是懂政治。敌我友,敌我友,谁是敌,曹魏是敌,谁是友,刘备是友,问题在于曹魏这个敌是常常得罪不起的,而刘备这个友他常常又是靠不住的,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只好洗牌嘛。反正看着你们两家,谁要是这家大起来以后,我就联合那一家,看着曹
这边大起来了,刘备撑不住了,赶快联合刘备,后来刘备拿下了荆州,又拿下了益州,拿下了汉中,看着刘备大起来了,他联合曹
,他反正不让你另外两家,这个度不让你过度,他就像一个砝码,或者像一个秤上的秤砣,他
据情况,他移过来移过去。
而且呢,他还弯得下腰。因为你要变脸,你不可能变得都是凶脸,还要变笑脸有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要弯得下腰,比方说像曹魏俯首称臣,这就是弯腰嘛。这个事情很多人都是不以为然的,包括他自己的人,也包括后代的一些评论,都认为孙权,在这个时候向曹丕称臣是失节,应该持说我就是大汉的臣
,绝对不向你这个篡汉的曹贼称臣,很多人都是这样批评孙权的,其实这是书呆
的话。比方说有人就说“取义不辱”这是匹夫都可以
到的事情,比方说伯夷叔齐,多有骨气啊,比方说鲁仲连义不帝秦啊,多有骨气啊,你堂堂一国之君,怎么能这样没有骨气呢?这个话是不懂政治,作为个人,完全可以学习伯夷、叔齐、鲁仲连,你个人行为没关系,你尽
学习他们,你尽
有骨气,你尽
去饿死,我们崇敬你。但是作为一个领导人,他不能这样想问题,他要想天下大事,想长远利益,这一
连诸葛亮都是这样的。孙权称帝,孙权这边派人到蜀汉去,说二帝并尊,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承认你蜀汉皇帝刘禅是皇帝,你们也承认我们孙权是皇帝,一个天下两个皇帝,当然我们都不承认曹魏啊,就不承认他,一个天下两个皇帝,行不行?蜀汉的群臣说那怎么行啊,天无而日,人无二君,这天底下就是一个皇帝,就是我们刘禅,别人都不能是皇帝。诸葛亮说还是承认吧,诸葛亮说我们不能跟东吴翻脸,我们需要它,而且诸葛亮说了非常
彩的八个字,诸葛亮这八个字是“应权通变,弘思远益。”“应权”是什么呢?审时度势“通变”是什么呢?因时制宜“弘思”是什么呢?
谋远虑“远益”是什么呢?考虑国家人民的长远利益,不要为一时一地一刻的面
,去
自己什么“取义不辱”诸葛亮说不要为匹夫之愤,所以有诸葛亮这句话垫底,我看那些愤怒的匹夫是可以休息了。
【画外音】通过易中天先生的描述,我们勾勒了孙权的几个特征:“沉得住气”、“变得了脸”、“弯得下腰”有了这几个特征,我们就能够理解,孙权为什么能够忽悠得了曹丕,过去他能够称呼曹丕为“汉贼”现在就能弯腰叫“皇上”我们也能理解孙权,为什么能够在联合刘备的时候又去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