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亮主簿义胡济也。
五月,太间禅即位为蜀汉皇帝,当时十七岁,尊奉皇后为皇太后,大赦罪犯,改年号为建兴。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兼任益州牧,国事无论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于是诸葛亮简官职,修订法制,向百官发下文告说:“所谓参预朝政,署理政务,就是要集合众人的心思,采纳有益国家的意见。如果因为一些小隔阂而彼此疏远,就无法到不同意见,我们的事业将会受到损失。听取不同意见而能得正确的结论,如同扔掉破草鞋而获得珍珠玉。然而人们很难到这一,只有徐庶在听取各意见时不受困惑。还有董和,参预朝政、署理政务七年,某项措施有不稳妥之,反复十次征求意见,向我报告。如果能到徐庶的十分之一,像董和那样勤勉、尽职、效忠,我就可以减少过失了。”他又说:“过去我结崔州平,他多次指我的优缺;后来又结徐庶,得到很多启发和教诲;先前与董和商议事情,他每次都能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随后又与胡伟度共事,他的多次劝谏,使我避免了很多失误。我虽然生愚昧,见识浅陋,对他们给我的教益不能全取,然而和这四人的始终很好,也可表明我对直言是不疑的。”胡伟度,就是诸葛亮的主簿义人胡济。
亮尝自校簿书,主簿杨直,谏曰:“为治有,上下可不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执耕稼,婢典炊,主司晨,犬主吠盗,负重载,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枕,饮而已。忽一旦尽以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婢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丙吉不问横死人而忧,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云‘自有主者’,彼诚达于位分之也。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汗终日,不亦劳乎!”亮谢之。及卒,亮垂泣三日。
诸葛亮曾经亲自校对公文,主簿杨径直内劝他说:“治理国家是有制度的,上司和下级的工作不能混淆。请您允许我以治家作比喻:现在有一个人,命仆耕田,婢女烧饭,雄所晓,狗咬盗贼,以拉车,以代步;家中事务无一旷废,要求的东西都可得到满足,优闲自得,枕无忧,只是吃饭饮酒而已。忽然有一天,对所有的事情都要亲自去,不用婢、狗、,结果劳累了自己的,陷琐碎事务之中,得疲惫不堪,神萎靡,却一事无成。难他的才能不及婢和狗吗?不是,而是因为他忘记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职责。所以古人说‘坐着讨论问题,作决定的人是王公;执行命令,亲去事情的人,称作士大夫’。因此,丙吉不过问路上杀人的事情,却担心耕因天而;陈平不去了解国家的钱、粮收,而说‘这些自有负责的人知’,他们都真正懂得各司其职的理。如今您理全国政务,却亲自校改公文,终日汗浃背,不是太劳累了吗?”诸葛亮表示谢。杨去世,诸葛亮哭泣了三天。
[7]六月,甲戍,任城威王彰卒。
[7]六月,甲戌(十七日),任城威王曹彰去世。
[8]甲申,魏寿肃侯贾诩卒。
[8]甲申(二十七日),魏寿肃侯贾诩去世。
[9]大。
[9]发生灾。
[10]吴贺齐袭蕲,虏太守晋宗以归。
[10]吴将贺齐袭击蕲,俘虏太守晋宗,然后退兵。
[11]初,益州郡耆帅雍杀太守正昂,因士燮以求附于吴,又执太守成都张裔以与吴,吴以为永昌太守。永昌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吏士闭境拒守,不能,使郡人孟获诱扇诸夷,诸夷皆从之;柯太守朱褒、越夷王定皆叛应。诸葛亮以新遭大丧,皆抚而不讨,务农谷,闭关息民,民安足而后用之。
[11]以前,益州郡的地方土豪雍杀死太守正昂,通过吴趾太守土燮向吴请求归附,又把益州郡的新任太守、成都人张裔抓起来献给吴,吴任命雍为永昌太守。永昌郡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后封锁边界,守城池。雍不能城,派同郡人孟获惑和煽动各地的夷族纷纷跟着叛。柯太守朱褒、越的夷族酋长定。都起兵响应雍。诸葛亮因为刚刚遇上国葬,对叛众只是抚,没有派兵征讨;一心发展农业,植粮,守关隘,使百姓休养生息,等人民生活安定,粮充足以后,才使用民力。
[12]秋,八月,丁卯,以廷尉钟繇为太尉,治书执法柔代为廷尉。是时三公无事,又希与朝政,柔上疏曰:“公辅之臣,皆国之栋梁,民所瞻;而轩之三事,不使知政,遂各偃息养,鲜有纳,诚非朝廷崇用大臣之义,大臣献可替否之谓也。古者刑政有疑,辄议于槐、棘之下。自今之后,朝有疑议及刑狱大事,宜数以咨访三公。三公朝朔、望之日,又可特延讲论得失,博尽事情,度有补起天听,光益大化。”帝嘉纳焉。
[12]秋季,八月,丁卯(十一日),任命廷尉钟繇为太尉,治书执法柔代理廷尉。当时三公没有事务,又很少参预朝廷的政治决策,柔向文帝上书说:“三公辅佐大臣,都是国家的栋梁,为百姓所瞩目。现在虽设置三公的职位,却不使他们参预朝政,他们只好各自休养,安度晚年,很少提建议,这实在不是朝廷尊崇和使用大臣、要他们献计献策的本意。在古代,刑罚和政令有疑冲时,都与三公和大臣在槐树、棘木之下商议。从今以后,朝廷在政治措施上有疑问,以及关系到刑狱的大事,应该多询问三公的意见。三公在每月初一、十五上朝的时候,还要特别请他们分析讲解政策得失,以求尽量了解事实,这样既可以启发您的思路,弥补考虚不周之,还能使您的威德更加发扬光大。”文帝很赞赏地采纳了这一建议。
[13]辛未,帝校猎于荥,遂东巡。九月,甲辰,如许昌。
[13]辛未(十五日),文帝到荥打猎,顺便巡视东。九月甲辰(十九日),前往许昌。
[14]汉尚书义邓芝言于诸葛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即尊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以中郎将修好于吴。冬,十月,芝至吴,时吴王犹未与魏绝,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曰:“臣今来,亦为吴,非但为蜀也。“吴王见之,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为魏所乘,不自保全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五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不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齿,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朝,下求太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见可而,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吴王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绝魏,专与汉连和。
[14]汉尚书、义人邓芝对诸葛亮说:“如今皇上年幼弱小,刚刚即位,应派重要使臣到吴再次申明和好的愿望。”诸葛亮说:“我对事事已考虑很久了,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现在找到了。”邓芝问:“这人是谁?”诸葛亮说:“就是使君你啊。”于是派邓芝以中郎将的份与吴重建友好关系。冬季,十月,邓芝到达吴。当时吴王尚未和魏断绝关系,所以犹豫不决,没有立即接见邓芝。邓芝便自己上表请求接见,上表说:“臣下这次来,也是为吴着想,不仅仅只为蜀的利益。”吴五这才接见了他,说;“孤确实愿意与蜀和好,可是恐怕蜀国君主幼弱,疆域狭窄,势力不,给魏以可乘之机,你们无法保全自己。”邓芝对他说:“吴、蜀两国,占有四个州的地域。大王您是当世的英雄,诸葛亮也是一代人杰。蜀国地势险要,防守固,吴国有长江等三条大江的阻隔。两国的优势加在一起,再联合起来像齿一样相辅相依,可兼并天下,退可与魏鼎足而立,这是很自然的理。假如大王归附于魏,魏一定会一步提无理要求,上您朝拜,下求太作人质,如果不服从,便以讨伐叛逆为借,发动攻,蜀则顺东下,趁机分取利益,到那时,江南之地可就不再为大王您所有了。”吴王沉默了很久,说:“你说得很对”于是和魏断绝关系,专与蜀汉和好。
[15]是岁,汉主立妃张氏为皇后。
[15]同年,蜀汉后主立妃张氏为皇后。
五年(甲辰、224)
五年(甲辰,公元2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