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接。田豫待前往征讨都徒劳无功,下诏停止用兵。
豫以吴使周贺等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狼,东无岸,当赴成山,成山无藏船之,遂辄以兵屯据成山。贺等还至成山,遇风,豫勒兵击贺等,斩之。吴主闻之,始思虞翻之言,乃召翻于州。会翻已卒,以其丧还。
田豫认为吴国买使节周贺等行将返归,时已冬季,海上风急,肯定畏惧海狼飘摇,靠岸行驶,而东边海岸浅不能靠岸,必当赴经成山,成山又没有藏船之,于是就派队把守成山。周驾等返回行至成山,果然遇风上岸,田豫率军袭击周贺等,并杀了他。吴王听说后,才想起虞翻的建议,于是召虞翻从州返回。这时虞翻已经去世,只运回灵柩。
[10]十一月,庚寅陈思王植卒。
[10]十一月,庚寅(二十八日),陈思王曹植去世。
[11]十二月,帝还许昌。
[11]十二月,明帝回到许昌。
[12]侍中刘晔为帝所亲皇。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晔与帝议,是曰“可伐”;与朝臣言,则曰“不可”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执不可之议最,每从内,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与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谢曰:“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诏召晔至,帝问晔,终不言。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陛下显然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于是帝谢之。晔见,责暨曰:“无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予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思也。”暨亦谢之。
[12]侍中刘晔为明帝所亲近重。明帝将要讨伐蜀国,朝廷内外都说:“不可。”刘晔朝与明帝商议,则说:“可讨伐”;来和朝廷大臣讨论,则又曰“不可”晔有胆有识,谈论起来,有声有,很动听,中领军杨暨是明帝的亲信大臣,也看重刘晔,是持不可伐意见中最为的人,每次从朝廷来,就去拜访刘晔,刘晔都讲不可讨伐的理。后来,杨暨和明帝谈起伐蜀之事,杨暨恳切规劝,明帝说:“你是个书生,怎么知晓军事!”杨暨谢罪说:“我的话诚然不足采纳,侍中刘晔是先帝的谋臣,常常说蜀不可讨伐。”明帝说:“刘晔与我说蜀可伐。”杨暨说:“可以把刘晔叫来对质。”明帝下诏让刘晔来,问刘晔,刘晔始终不说话。后来刘晔单独晋见,责备明帝说:“讨伐一个国家,是一项重大的决策,我知这件大事后,常常害怕说梦话漏去增加我的罪过,怎么敢向人说这件事?用兵之在于诡诈,军事行动没开始时,越机密越好。陛下公开漏去,我恐怕敌国已经听说了。”于是明帝向他歉。刘晔来后,责怪杨暨说:“渔夫钓到一条大鱼,就要放长线跟在后,必须到可以制用时再用线将它牵回,那就没有得不到的。帝王的威严,难只是一条大鱼而已!你诚然是正直的臣僚,然而计谋不足以采纳,不可不仔细想一想。”杨暨也向他歉。
或谓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反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也为大鸿胪,以忧死。
有人对明帝说:“刘晔不尽忠心,善于探察皇上的意向而献媚迎合,请陛下试一试,和刘晔说话时全用相反的意思问他,如果他的回答都与所问意思相反,说明刘晔经常与陛下圣意相一致。如果他的回答都与所问意思相同,刘晔的迎合之情必然暴无遗。”明帝如其所言检验刘晔,果然发现他的迎合之情,从此疏远了他。刘晔于是神失常,任大鸿胪,因忧虑而死。
《傅》曰;巧诈不如拙诚,信矣。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敦诚悫,内失君心,外于俗,卒自危,岂不惜哉!
《傅》曰:巧诈不如拙诚,确实是这样。以刘晔的聪明智慧和权术计谋,如果守德大义,将忠信作为行动的准则,即使是古代的贤人,又怎能超过他!而刘晔只是施展才智,不重诚恳,在内失掉君王的信,在外受窘于世俗的压力,最终因此危害了自己,岂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