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就是说一个国家最糟糕的是什么?能够提意见的人其实并不狂,但是如果决策的人他糊涂,这就糟糕了。所以说汉文帝是政治家,他是清楚的,他很清楚建议归建议、决策归决策——建议没有狂不狂的问题,什么建议你都可以提,但是决策有英明不英明的问题,决策不能不英明。这个理文帝懂,但景帝不懂。景帝不懂的结果是什么呢?他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而且还让晁错自己来主持这项工作——这一下麻烦就大了。
为什么说让晁错来主持削藩是不对的呢?削藩不正是他的政治主张吗?他提这个政治主张就让他来推行难不是很合适吗?
我们先要看削藩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儿。对于这件事情,宋代的苏轼,也就是苏东坡,他有一篇文章叫《晁错论》。《晁错论》的一开篇,苏东坡就提一个观来,他说,一个国家最困难的事情、最难的事情是什么呢?是看起来天下太平而实际上埋藏着隐患,这个事情是最最难办的,因为你不知怎么办才好。那要怎么办呢?只有那些特别的、杰的、优秀的人才可以担当这样的一个重任,而晁错不是这样一个人!也就是说削藩其事是其事,晁错其人非其人——削藩这件事情是该的,但是让晁错来是不对的。照苏东坡的观,这件事情要有三个条件:“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第一个条件是“知其当然”就是事先把这个事情想得清清楚楚,清楚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利害关系——我如果的话可能会怎么样,我如果要的话应该怎么样,全把它想清楚了。晁错把削藩的事想清楚了没有呢?应该说他没有想清楚。我们看到他提的就只是一个号:“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就这八个字,并没有看到他什么可行研究,也没有看见他提可作的方案,他只是觉得应该这样,其他的一切准备都是没有的,所以说晁错不备第一个条件。
因此他也就不备第三个条件——“徐为之图”“徐为之图”就是说到了最后,即事情的要关,你有足够的智慧和办法慢慢地、不动声地来理问题——晁错也不备这个条件。
更重要的呢,他也不能到“事至不惧”就是事情来了以后不害怕。因为你要的事情非常困难,尤其是大家都不能接受、都不能相信、都不能同意的事情,你着要,这叫“冒天下之大不韪”你应该预计到一旦发动以后会引起烈的反弹,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麻烦。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到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神闲气定,然后“徐为之图”——这一晁错也没有备。吴楚叛以后,晁错自己也蒙了,可以说是景帝和晁错君臣俩都蒙了。虽然他们有一些思想准备,讨论过这个问题,说削藩以后他们会不会反呢?晁错说,不他的了“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反正是要反的,他呢!汉景帝说,是啊,是要反的,我们就搞他一下!这会儿吴楚反了,两个人说,真反啊?他们还真反啊?没有主张了,完全没有主张。
这个时候晁错了两个馊主意,正是这两个馊主意,直接把他自己送上了断台。
晁错这两个致命的馊主意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