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我们看,玠的建议和沮授的建议表面上看起来是一样的,玠的建议是“奉天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一条是尊奉天,一条是发展实力;沮授的建议是什么呢“挟天而令诸侯,畜士以讨不”也是这个意思。但是你仔细一咂摸,这两条建议的格调是不一样的,玠的建议比沮授的建议格调得多,在哪里呢?他是奉天,不是挟天“奉”是尊奉,是维护;“挟”是挟持,是利用,这岂可同日而语啊!所以格调上曹就了一招。即便我们退一万步说,就算曹的想法和袁绍一样,或者说玠的意思和沮授一样,也是利用先任皇帝,那你先把这个牌拿到手,它在策略上也了一招啊。王牌只有一张,谁抢先拿到手谁就是王,可惜袁绍不听。
本章尚未读完,请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是还东西,不是送东西。这样表面上看曹一人情都没有,皇帝用起来当之无愧、理直气壮,大家想想这是什么样的心理觉。汉献帝虽然是个傀儡皇帝,他不是糊涂人,他是明白人,他上就明白了曹的这样一份用心。当然这个时候我估计汉献帝是从好的方面去理解的,怎么理解的:大大的忠臣,这是天底下最难得的忠臣,看来我们汉家的这个国运恐怕是要仪仗曹某人了。这是我猜测的,我觉得这个猜测还是合逻辑的,他会产生这样一动和这样一想法。
*曹抢先在袁绍的前面将皇帝迁到了自己的地盘,就可以利用皇帝这张牌来发展自己的力量,号令不肯臣服的诸侯。小说《三国演义》中也提到皇帝迁到许县后,朝廷大小事都有曹决断。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通过尊奉天,曹真的能够顺利发展自己的力量,号令那些不肯臣服的诸侯吗?
*曹的殷勤让汉献帝十分动,他任命曹为大将军,这虽然是虚衔,但曹得到了一面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旗帜。事情师有名,在政治上大大地捞了一把,这让其他诸侯十分红。那么,当时实力大的诸侯袁绍又是如何对待这件事情的呢?
不能。第一个,袁绍就不听他的。曹当了大将军以后为了平衡,也知袁绍这个人的实力很大,必须安抚一下,再说袁绍怎么说也是他小时候的哥们儿,于是建议皇帝任命袁绍太尉。太尉是位居三公,是当时名义上的三军总司令。谁知袁绍不,起来了,什么,我袁绍太尉,他曹大将军,那我上朝的时候站班排队我不是要排在他后边,哪有这个理,曹是什么玩
袁绍这个人的特是什么呢?是反应慢,我们将来讲官渡之战的时候我还要讲这一,袁绍和曹比他的反应总是晚半拍。曹一抢先袁绍反应过来了,反应过来以后仗着他人多势众,他也提来说他也要迎奉皇帝,他说皇帝不能住在洛,洛已经被董卓毁掉了;也不能住在许县,许县那个地方不好,地势很低,很,我们皇上住那儿不舒服,应该把他移到甄城来,就是移到袁绍的地盘来,准备和曹共享这一张王牌。曹听了以后肚里好笑,我到手的说分一给你,有这么好的事吗?嘴上不能这样说,于是曹用皇帝的名义下一诏书,一本正经地教训了袁绍一番,说袁绍啊,你确实兵多将广,你也确实实力雄厚,那么朕离失所的时候怎么没见到你来勤王啊?怎么一天到晚看见你不是发展自己的势力,就是攻击别人啊?你对大汉王朝的忠心何在啊?袁绍也清楚这个东西就是曹写的,那不会是皇帝写的,但是是皇帝的名义盖了皇帝的印发来,只好写一封检讨书。你说这不是政治上他又吃了一亏吗?
曹抢先一步把皇帝从洛迎奉到许县以后,大家才恍然大悟,说曹没有吃任何亏啊!他得到了很多的衔,得到了很多的封地,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一面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旗帜。曹现在什么事都显得理直气壮了,至少是“显得”他动不动都可以用皇帝的名义来下命令,来兵,他师有名了,他堂堂正正了。而且更重要的一是,曹奉天之后,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政治上永远正确的这样一个不败之地,所有的政敌先不先,政治上先不正确了。当然了,照中国传统政治的规矩,其他各路诸侯也可以提一个号,叫“清君侧”那皇帝边有小人呐,小人就是曹啊,我们去把他除了。那总不如曹用皇帝的名义直接下诏,说你就是小人,它来得便当嘛。所以现在曹不什么事情,是打击他的敌人也好,是任命他的亲信也好,他都可以用皇帝的这样一个名义,一个在当时看来正当的名义。因此在这一上,曹所有的敌人政治上矮了一。后来就连诸葛亮作《隆中对》的时候跟刘备他也说了一句话,他说曹“挟天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就是这一我们确实是抵抗不了,诸葛亮都说抵抗不了。所以曹这个举动在政治上大大地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