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儿,曹这个人我跟你们讲,他曹这个人死了好几回了,都是我袁绍救他的,现在他倒爬到我上来撒了,他想什么!袁绍说了这样一句话:他难想挟天以令我吗?这是原文。袁绍这个话说得是一意思都没有,你要知当时就是大将军也好,什么太尉也好,司徒也好,老实说那都叫徒有虚名,因为当时天下已经分崩离析,每个地方都是地方军阀在把持着的,朝廷的号令去,反正这是叫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就是那觉。大将军和小将军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关键是你的地盘有多大,你何必要争这气呢?
但是曹却是很大度,曹一看,觉得这个时候还不能够和袁绍公开翻脸。于是曹上表,辞去大将军职务,让给袁绍,你不就想当大将军吗?我让给你。最后,皇帝说,好,那就让袁绍当大将军,老实说这时候皇帝也实在是一个不了什么主的人。袁绍当了大将军他才不闹了,其实袁绍得了一个什么?得了一个面,一实惠都没有得到,他现在虽然官位在曹之上,他谁也指挥不了,包括曹。袁绍是想指挥一下曹的,他给曹写了一封信说,你现在不是在朝廷当中吗,你不是大权在握吗,你给我把两个人杀了,一个叫杨彪,一个叫孔,给我杀了。袁绍和杨彪、孔有过节,他想借刀杀人,曹怎么会听他的。第一曹很明白现在是收拾人心的时候,不是滥杀无辜的时候,曹不是王允,曹也不是袁绍,他绝对不会扩大打击面,本现在就不是杀人的时候,何况还是杀名人。即便曹要杀杨彪和孔,坦率地说曹也是不喜杨彪和孔的,孔最后也是被曹杀掉的,但是要杀第一不是现在杀,第二也不是你袁绍让我杀我就杀,我什么时候想杀再杀。于是曹一本正经地跟袁绍回一封信,袁兄啊,现在天下大,所有的人都是不安的,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朝不保夕的,人人自危啊“此上下相疑之秋也”在这个时候我们执政,哪怕我们用最坦诚的心来对待大家恐怕大家还不相信我们呢,如果我们还随随便便地杀几个人,那人家不是更不相信我们了吗!不能这样。袁绍碰一鼻灰,浑气都不打一来,没话说。
*碰了一鼻灰的袁绍是不了解曹的真实想法,曹迎奉天到许县当然有自己的打算。小说《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把皇帝迁到许县后,大权独揽,要“挟天以令诸侯”那么,历史上的曹他的真实想法是这样吗?
我们现在也无法确切地知曹本人当时的想法,但是可以肯定一,曹的智团是主张奉天的,其中最有代表行的人就是曹的谋士荀彧。曹前期五大谋士: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第一个就是荀彧。荀彧跟曹也有一番对话,荀彧他谈到这样两个观,他说第一,当今之世,维护汉室、保卫皇帝就是一面正义的旗帜。第二,将军您一贯正义,董卓造的时候,是将军您最先举起了正义的旗帜,叫首倡义兵;关东联军停滞不前的时候,是将军您最先兵去攻打董卓;皇上颠沛离的时候,是将军您派去了使节;皇帝回到洛的时候,是将军您把他接到了富庶的许县,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将军您一贯就是维护王室、维护皇帝的,您的心无时无刻不在皇帝的上。那么这个时候你应该趁这个机会赶把迎奉天这件事情完成,如果等到将来我们这个国家真的四分五裂,天底下的人都有了诸侯割据一方的心思的时候,那就为时太晚了。
因此,荀彧向曹提了三大纲领: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扶弘义以至英俊。什么意思呢?就是尊奉天以顺从民意,大公无私以降服诸侯,弘扬正义以招揽英雄。荀彧说,尊奉天以顺从民意这是最大的趋势,他称之为大顺;大公无私以降服诸侯这是最大的策略,他称之为大略;弘扬正义以招揽英雄这是最大的德,他称之为大德。大顺至尊,大略至公,大德至义,有此三大,将军您一定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即便有人来跟您作对那也只能是螳臂当车、小丑梁,成不了气候。
那么我们比较一下荀彧的这段话,和沮授的那段话,也是叫下立现。荀彧反反复复调的是一个字:“义”;沮授对袁绍反反复复调的是一个字:“利”荀彧反反复复说,尊奉天是最大的正义;沮授反反复复说,挟持天是最大的利益。所以沮授反反复复调利,只能说明袁绍重利;荀彧反反复复调义,只能说明曹重义,至少在公元196年,也就是汉献帝建安元年的时候,曹这个人还是讲义的,或者是这个时候曹还是装着讲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