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挑剔,老好人一个,啥也不了,这人我拿了有什么用?第二可能,求全责备,我好容易发现一个人才,大家来提意见说他有一个什么什么病,我是用还是不用呢?第三可能,就是虚作假,一个人才为了能够得到晋升的机会只好政治秀、德秀,东汉末年就是这样嘛,东汉末年因为把德标准放在第一位就有很多人假,所谓“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识书”嘛,这个是不行的。既然东汉末年有了这样的弊病,曹在这个非常时期就必须来矫正,而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所以曹不能说德才兼备,必须说“唯才是举”
所以曹三次颁布求贤令,甚至提这样一个说法,就是只要是一个人才,哪怕不仁不孝,你们都尽推荐给我。所以曹在理德才关系的时候他的法是:德才兼备、唯才是举。
*相对于袁绍用人,曹用人更注重实际,曹很明白名声是外在的,德也是相对的,而才对于他的事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曹没有囿于名与实、德与才的无谓的界定与讨论,他径直把用人的指挥举向了“唯才是举”可是人都是有缺的,当面对一些有小贪病和立场不定的人才时,曹又是如何的呢?
曹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那么由此又有了第三个问题,就是“廉与贪”的关系。曹的法是什么呢?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虽然提“唯才是举”的这样一个主张,但并非不要德,曹其实也是一个重视德的人,他也希望德才兼备。比方说有两个人,一个崔琰,一个玠,这两个人就是德才兼备,崔琰和玠德品质之尚是连曹本人都非常敬重甚至敬畏的,曹对玠是敬重,对崔琰是敬畏,每次见到崔琰曹都要肃然起敬啊,那么曹委托他们去什么呢?去选官员的工作,重用。但是有些人占小便宜,比方说曹有个老乡叫丁裴,这个人是占小便宜的,他当官的时候有一次他的工作是一群,结果他什么事呢?他把家里的瘦牵来,到公家的群里面挑,他把它换了,他这个事,结果被罢了官,被人检举了以后罢了官。有一天曹在路上就碰见他了,碰见丁裴了,曹就叫着他的字说,文侯啊,你的官印上哪儿去了?丁裴说,哎呦,我的官印我拿去换大过了。然后曹回过来对边的人说,玠多次要我重罚丁裴,我说算了吧,丁裴这个人就像会抓老鼠又偷东西吃的猫,留着他还是有用的。我想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猫论了,只是他要解释为,不它偷不偷东西吃,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曹就是这样一个态度,所以他的法叫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曹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
第四关系,就是“降与叛”所谓降就是投降曹的人,所谓叛就是叛变曹的人。那么这两人曹是怎么理呢?招降纳叛、尽释前嫌。甚至就连吕布,曹本来也是想招降的。曹灭吕布,把吕布打败了,在白门楼下吕布被绑起来从对面走过来,吕布虽然了俘虏但意气风发,绳绑着,老远就大叫,曹公啊,恭喜你啦,现在问题都解决了,天下安定了。曹说,什么意思啊?吕布说,曹公啊,你最视为中钉的中刺的不就是我吕布吗?现在吕布准备投降你了,吕布投降你了以后就好了,让我吕布率领骑兵,明公你率领步兵,那天下还有搞不掂的?天下不就是咱们的了嘛。曹还没有反应,吕布一看见曹旁边坐一个刘备,吕布就说了,玄德公啊,君为座上客,我为阶下囚,这个绳把我绑得这么,你就不能帮我说句话吗?曹就笑了,这绑老虎不能不绑一啊,准备就下令要给松绑,曹就挥了一下手,松绑。刘备在旁边说话了,刘备说曹公,您没见过吕布是怎么侍奉丁原和董卓的吗?曹一想,对啊,这个吕布他投奔谁他就把谁杀了,这个吕布他原来投靠丁原,然后把丁原杀了他去投靠董卓,他又把董卓杀了现在又投靠我,这可不行,把吕布杀了。实际上如果不是刘备这句话,曹说不定真的是要把吕布也收留下来。曹的很多人才,不他的谋臣也好,他的将领也好,都是从敌营里面来的,他招降纳叛啊,这是对待投降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