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古代制度(4/6)

德使司“掌奏帝师所统僧人并吐蕃军民等事”(《元史·世祖纪》)。至元二十五年(1288),援引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的典故,总制院更名为宣政院。西藏为宣政院辖地,下设乌斯藏宣司、朵甘斯宣司等统属。元朝对黑龙江边远地区的达达、女真人,在辽行省之下设合兰府、达达路等,各仍其俗,随俗而治,以相统摄。四川行省设上罗计、下罗计等长官司和四十六囤蛮夷千所等,以辖“诸蛮夷”云南诸路行省设丽江路军民宣抚司、大理金齿等司都元帅府、乌撒乌蒙宣司;湖广行省设番民总、海北海南司、八番顺元蛮夷官、沿边溪使司等,设蛮夷官,分别治理当地少数民族。元朝中央还设有都护府“掌领旧州城及畏吾儿之居汉地者,有词讼则听之”至元十一年(1274)“初置畏吾儿断事官”十七年“改领北都护府”

明朝恢复鸿胪寺,并设过九关通事、外夷通事等官,掌少数民族事务。还设有提督四夷馆,掌国内外各民族文字的“译书之事”从永乐五年(1407)起,设蒙古、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昌、缅甸八馆,置译字生、通事,翻译语言文字。正德年间(1506~1521),增设八百馆;万历年间(1573~1619),又增设暹罗馆。明朝在全国分置十三个布政使司,分领天下府州县及羁縻诸司。“又置十五都指挥使司以领卫所番汉诸军,其边境海疆则增置行都指挥使司”在少数民族地区,行政区划主要有三形式:①沿袭唐制,设羁縻之府十九、州四十七、县六。②推行土司制,全国有土官宣司十一,宣抚司十,安抚司二十二,招讨司一,长官司一百六十九,蛮夷长官司五。③在西藏设朵甘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并广封当地佛教各派法王。

清朝设鸿胪寺,但只朝会、宾飨赞相礼仪,不民族事务。中央设理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其职位与六等同。理藩院的机构和职责是逐步扩大的。清关前,崇德元年(1636)便设蒙古衙门,专理蒙古事务。蒙古各尽归服于清之后,崇德三年(1638)蒙古衙门改名为理藩院,以后其职权扩大为全面理全国的民族事务。从咸丰五年(1855)起,理藩院与礼协同,分分外事务。光绪三十二年(1906),理藩院更名为理藩。理藩院的主要机构有6个:①旗籍清吏司,掌考内扎萨克(即内蒙古)的二十四四十九旗疆里“畴封爵,辨谱系。凡官属、众会盟,军旅邮传,并隶治之”;同时,还兼稽归化城土默特、黑龙江布特哈等游牧内属各。②王会清吏司“掌内扎萨克宾礼,典朝觐、贡献仪式。凡飨赉、馆饩,视等级以为差”③典属清吏司,掌包括外蒙古、青海蒙古及新疆金山、天山之间各在内的“外扎萨克”各旗封爵、置邮驿、颁屯田、互市政令;同时兼稽游牧内属的察哈尔、额鲁特、乌梁海、哈萨克等。④柔远清吏司“掌治外扎萨克众,凡嘛、番僧禄廪、朝贡,并司其仪制”⑤徕远清吏司“掌回扎萨克、伯克岁贡年班”及四川土司之政令,并掌回城卡外各民族的职贡。⑥理刑清吏司“掌蒙古、番、回刑狱诤讼”(《清史稿·职官二》)。理藩院的直属机构还有:“主章奏文移”的蒙古译房;“主宾馆缮完除”的内馆、外馆,为培养熟谙蒙文、藏文、托忒文人才的蒙古官学,唐古特学和托忒字,编拟理藩院则例的则例馆等。

清朝全国地方行政区域分为省、府(州、厅)、县三级,省设总督、巡抚以统辖。府设知府等官。同时,清朝还“自畿辅达各省,东则奉、吉、黑,西回、藏,北包内外蒙古,分列将军、都统及大臣镇抚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除了西南各省相当一分实行改土归以外,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大都采取了不同于内地府州县制的组织,主要有5形式:①在内、外蒙古及青海、新疆、西藏等地派驻将军、都统、副都统或办事大臣等军政大员,分别统当地少数民族事务。如在内蒙古设有察哈尔都统、副都统,河都统,绥远城将军,归化城副都统等官。这些军政大员的职责是“掌镇守险要,绥和军民,均齐政刑,修举武备”②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分全国蒙古族为19盟、203旗,除察哈尔、归化土默特、准噶尔和呼贝尔等蒙旗之外,各旗都设扎萨克(旗长),旗以上是盟,设盟长。旗扎萨克和盟长,都由中央王朝委派蒙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